最近,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怪异的事件——电影《浪浪山》竟然请傅首尔和苏敏来做宣传。这两位女性♀️,几乎可以说是现代女权主义的代表,都是有钱且离过婚的女性♀️典型。傅首尔不出所料,还是拿自己和老刘的离婚经历来说事,讲述着女性♀️如何从困境中成长。而苏敏则成了那个走出家庭、追求自由的典型人物,五十岁时毅然自驾离开家庭,且被女权主义者和大众媒体捧上了天,称她为勇敢和自由的象征。
然而,仔细一想,如果这两位的性别发生改变,结果会怎样呢?尤其是苏敏那个“出走”的故事,若换作男性♂️抛弃家庭去追求个人自由,社会和媒体会称他们勇敢吗?不可能!他们只会被批评没有责任心,早就被贴上了“无情无义”的标签。如果再加上一句“老婆不好”,那简直就是罪无可恕,推卸责任的典型。
不仅如此,别说结婚了,连没结婚的男性♂️,如果为了自己花钱,却不愿意为女性♀️花费,提倡自己的自由和觉醒,都可能会被谴责为自私。像那个山西小伙不愿意给女方彩礼,拿钱去旅游,或者那些只想为自己消费、被女性♀️博主骂的男性♂️,都是例子。
所以,傅首尔和苏敏这两位女性♀️之所以能被捧上去,本质上是因为她们享有女权双标的偏袒。她们本身并不代表什么特别的价值或理念,只是在女权的框架下被奉为典范罢了。那么,为什么要请她们来宣传电影《浪浪山》呢?这部电影的主题和两位的标签并不匹配,宣传内容和受众也完全不相关,难道不应该根据人物的标签与电影内容来选取合适的宣传人选吗?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种动画电影本身非常依赖情侣经济和家庭元素,而傅首尔和苏敏的形象与此并无关联,她们的标签和女权主义完全不符合电影的调性。请她们来做宣传,难道真的是为了电影的商业利益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平台偏离了原本的利益导向,选择支持女权,结果他们几乎都遭遇了业绩下滑的困境。比如,曾请杨笠代言的品牌:海澜之家、舍得酒、英特尔,以及去年的电商平台京东等,事后都遭遇了负面效果。京东若不是东哥回归后的强力宣传,估计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资本方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去请那些和自身产品及定位毫不相干的女权人物代言呢?
答案其实非常可笑——那就是资本方被女权主义的影响所牵引,做出了违背商业利益的决策。按理说,资本逐利,企业应该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运作,但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邪教”思想已成为一些舆论宣传部门和广告部门的信仰。这些部门的女性♀️员工,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常常不自觉地用手中的权力支持女权,即便这可能会导致公司损失惨重。对她们而言,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换份工作,她们并不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反而为了个人意识形态,甚至不惜牺牲整个公司的利益。
在舆论日益双标的今天,男性♂️品牌请女权人物代言的例子比比皆是,公检法里那些所谓的“知心姐姐”,也往往是女权主义的代言人。男性♂️如果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置身事外,否则局面只会越来越严重。
同时,也给各大公司和企业提了个醒——在招聘宣传部门员工时,特别是女性♀️员工时,务必排查她们是否有女权主义倾向。否则,某一天,她们可能会因自己的意识形态,做出一些极端决策,导致公司遭遇严重损失。
当然,这并不是说男性♂️就没有问题。个体问题是普遍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贪婪与弱点,无法避免。但女权主义信徒除了个体问题外,还带有更强的群体性问题,这种问题的积累和放大,往往会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