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照相馆》所引发的舆论风波,究竟还会持续多久?一批又一批的群体纷纷加入抵制行列,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对电影施压,也同样在试图阻止电影《731》的上映。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阵营中竟然还有主持人加入其中,批评《南京照相馆》是山东情绪激起的仇恨情绪。但实际上,早在电影上映前,央视媒体就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提醒,阐述了电影的深远意义。那么,到底是哪位主持人如此言之不准确?而央视媒体究竟如何解读这部影片?
很难想象,同一部作品的评价竟然能如此两极化,《南京照相馆》在观众心中既有高分也有差评。然而,这些评价显然并非完全公正,甚至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对于很多人而言,争议的焦点远非电影艺术的讨论,而是关于历史和民族尊严的问题。
我们是在捍卫历史的尊严,守护那些曾经受害者的记忆与尊严,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认为。有主持人公开批评电影,将其视作将国耻娱乐化。并且,这样的批评者并不仅限于主持人,许多博主与路人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关于“历史电影”的声讨行动。
最初,批评者们的观点集中在电影题材的压抑性上。他们认为电影让人感到压抑,原本是想去电影院🎦放松,却被这部影片带入了压抑的氛围中。对这些人来说,电影票就是一种消费,理应带来愉悦的观影体验。而一些家长则提出电影内容过于血腥,尤其是日军枪杀中国人的场面,他们担心这些画面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他们看来,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应该是安全无害的,然而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现实。
这些批评者将历史放进了他们的“消费观”中,将个人感受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那么,我不禁要问:是否有人曾经想过那些死于日军暴行的受害者的感受?在当时,那些无辜的生命被无端夺走时,是否有人考虑过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网友并不认同这种“消费者至上”的观念。反驳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许多人指出,正是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安宁,任何人没有资格在电影院🎦里挑剔电影“不够轻松”。更重要的是,《南京照相馆》本质上并非一部娱乐电影,而是为历史发声,正视历史,警醒后人。
批评者完全误解了这部电影的初衷,影片通过照相馆的洗片工“阿昌”的视角,揭示了日军的暴行。这部影片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如今的生活与安宁,是历史的血泪换来的,而我们作为幸存者,应该更加奋发图强,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电影中的另一个矛盾角色,随军摄影师伊藤,成为了批评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拍摄更好的“亲民照”,他要求日军士兵放慢杀戮动作,甚至因为婴儿的哭声打扰到拍摄,便直接将婴儿摔死。影片的结局中,伊藤选择切腹自杀,这一结局让一些观众感到是“恶有恶报”的体现,但这不过是艺术加工下的“理想化”结局。在真实历史中,伊藤的原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并未因战争罪行受到任何惩罚。战后他不仅安然无恙,还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导演。这一历史与电影中的处理方式,显然存在巨大差异,也让一些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感。
现实中的历史并未因电影而得到公正的审判,这种“虚构的审判”让电影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质疑。影片虽意在还原历史,但它是否成功地达到了公众的预期,尤其是满足了情感上的需求,成了这场争论的焦点。
与此同时,舆论风暴愈演愈烈。上海主持人周小畅提出了更为极端的观点,她认为一部好的战争电影应该让人珍惜和平,而非煽动仇恨,甚至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她的观点显然全面否定了《南京照相馆》的剧情和历史意义,并激起了更多人对此片的批评。他们认为电影是在煽动仇恨,因此提倡“遗忘”历史,认为侵华日军的后代不应再为过去的罪行承担责任,且日本当今社会已表现出“友好文明”的姿态,值得学习。
然而,中央媒体的立场早已明确,官方早在舆论爆发前就发布过声明,明确指出铭记历史并非为了煽动仇恨,而是要通过反思过去,避免悲剧的重演。这一立场为这场争论定下了基调。
如今,一些外国人通过参观731博物馆了解历史的真相,并且有海外人士为“731”创作歌曲,呼吁全球警惕历史的教训。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一个问题:难道我们自己对于历史的认知,反而不如一些外国人吗?
《南京照相馆》的风波,实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对谁错。历史往往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散,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沉重的历史中解脱出来,轻装前行,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坚信,只有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有直面历史创伤的勇气,还需要有容纳多元声音的胸怀。只有正视历史,让历史的记忆既照亮过去,又为未来指引方向,这才是我们真正应当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