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地产江湖尸横遍野,昔日霸主亦难逃时代洪流的裹挟。北京首都机场,一个身着不合身西装的疲惫身影匆匆而过,他是王健林。镜头无情地捕捉到他深陷的眼窝、嶙峋的手腕,以及布满岁月刻痕的脸庞,整个商业圈为之震动——这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豪言“先挣一个亿小目标”的万达掌门人吗?
当许家印身陷囹圄,面对高达2.4万亿的烂尾楼残局,当潘石屹早已套现百亿远遁海外,唯有这位71岁的退伍老兵,仍手持断刃,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用他那已不再挺拔的脊梁,努力筑起一座特殊的丰碑。过去三年,他亲手拆解自己一手缔造的万达帝国,其过程之悲壮,令人唏嘘。为了自救,他忍痛割肉,不仅出售了核心资产,甚至将珠海万达的控股权拱手让予中东财团。这场剜心之痛的终极代价,是他个人财富从巅峰时期的2600亿骤降至如今的588亿。
这场死亡循环,始于2016年那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为了博取A股市场更高的估值,王健林毅然签下了港股私有化的对赌协议。然而,他未曾料到,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如同一道猝不及防的闸门,轰然落下。至今,人们仍能回忆起当年637.5亿甩卖文旅项目签约现场,玻璃杯碎裂的刺耳声响——那正是万达帝国崩裂的第一道裂痕。
当太盟投资携带着来自中东的600亿“救命钱”接管珠海万达之际,签字席上,只见“PE之王”单伟建脸上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笑容。而王健林的缺席,则成为这场交易中最刺眼的注脚:这本质上是一场资本对落魄枭雄的残酷绞杀。随着新管理层,以黄德炜为首的团队进驻万达总部大楼的第一天,“去万达化”的手术刀,便已毫不留情地架在了万达帝国的命脉之上。
然而,在这场溃败之中,王健林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却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他始终坚持不裁员、不降薪,即便在地产行业暴雷成风的大环境下,仍努力维持着企业的正常运营,这在整个行业中堪称奇迹。他尽力保住了万达集团的稳定,守护着背后两万多个家庭的生计。在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万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减免租金,支持商户,他的商业伦理,在颓垣断壁之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数字,拼凑出的是一条企业家的责任底线,也让他与铁窗内的许家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为震撼的是,这份坚守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北京万达文化80亿股权遭到冻结;48座核心商圈的万达广场,以500亿的价格被打包抛售;父子二人的财富,更是蒸发超过2000亿。王健林瘦削的身躯,默默承受着商业战场的无情炮火,每一道深刻的皱纹里,都仿佛刻着时代的鞭痕。
当王思聪在北海道的温泉中悠闲地品味着美酒时,他的父亲却在深夜的佛寺中,为万达的命运虔诚地燃香祈福。这残酷的镜像,折射出两代企业家的巨大分野:儿子选择卖掉IG战队,轻装前行,而父亲,却如同一个孤独的守墓人,默默地擦拭着地产黄金时代的墓碑。一句“出国太早,物质代替不了陪伴”的自省,道尽了中国式创一代的宿命与孤独。
在这地产江湖的血色黄昏中,王健林的脊梁,依然在努力地撑起最后的风骨。当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等新一代企业家,携带着AI技术等新兴产业的红利,纷纷登上财富榜的顶峰时,这位71岁的老者,仍然在用他那佝偻的身躯,艰难地搬运着巨额的债务,与时间赛跑。他没有跑路的行李箱,也没有转移到海外的信托基金,只有银行账户里150亿的现金,与高达400亿的到期债务进行着一场绝望的赛跑。
或许,他永远也无法夺回曾经失去的王座,但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仍在书写着一部关于商业伦理的教科书。当后辈企业家们在未来翻阅这段历史时,终将明白:那个在机场独自推着行李的削瘦背影,早已成为中国商业文明中最悲怆的图腾——它告诉这个世界,站着还债的失败者,远比躺着收割的胜利者,更值得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