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台湾的王伟忠去郭德纲家做节目,聊到了郭德纲的往事。老郭回忆起80年代末时说,那时候相声市场低迷,他的日子也很不好过,甚至连靠相声糊口都成问题。为了生计,他只得去唱戏。相似的话,老郭在一个月前接受天津广播采访时也提到过:7岁学评书,9岁学相声。到了80年代末,正是相声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他才去唱戏的。
这两段话,又引来了不少争议,有些人觉得郭德纲是在篡改相声历史。他们说,1987年他认识了杨志刚,1989年拜杨志刚和靳金来为师,1991年成为文化馆的合同工,接着在1993年被杨志刚安排到他儿子杨金山的文化公司工作,但老郭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他们认为,郭德纲“篡改”历史的理由是:在1989到1993年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虹桥文化馆学习相声和表演,相声行业的工作非常繁忙,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唱戏呢?而且他学了300多出戏,怎么可能去做其他的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馆可不仅仅是专门演相声的地方。为了维持运营,它也要组织一些戏曲、评书、相声等节目,往往是各种形式混合的演出。所以,想要学其他的技艺其实并不难。郭德纲之所以能在文化馆待着,正是因为他口才出色,酒量大,办事能力强。杨志刚看中了这些,才让他签约文化馆,培养他的同时,也让他为自己儿子杨金山的文化公司积累经验。
有些人说80年代末是相声行业的黄金时期。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相声才开始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到了80年代,电视机📺️的普及以及央视春晚的推动,相声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因为相声太火了,入门门槛低,导致很多人都涌入了这个市场,试图从中赚取利益。随着小品的崛起,相声才逐渐开始衰退,到了80年代末,甚至成为许多演出中的“鸡肋”节目,观众有时直接丢瓶子把演员🎭️哄下台。即便是侯耀文那时也开始和黄宏一起演小品,黄宏还明确指出“相声干不过小品”。
有些人也提到马季和姜昆是那个时期的相声明星️,当然没人否认,每个时代都有代表人物。但是,有些人觉得郭德纲这样说相声历史,就是想抹杀前辈的功绩。事实上,这种说法其实并不负责任,明显没听过郭德纲的相声,也没看过他主持的节目。全国有多少观众是通过他才知道了相声界的前辈?郭德纲一直对前辈怀有极大的敬意,而且他也一直在节目里推崇那些相声演员🎭️,比如金霏陈曦、卢鑫玉浩、张康贾旭明等,都是他节目的常客。
至于说郭德纲故意树立“拯救相声”的人设,这话倒挺可笑的。所谓“拯救相声”的人设根本不是郭德纲自己立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早在20年前,老郭就说过自己根本不敢当什么“拯救相声”的人,最多算个“守坟人”。有人还说他“篡改”相声历史,是为了争夺相声行业的话语权。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郭德纲不过是一个民间艺人,凭什么要去争夺话语权?说到底,那些拥有相声话语权的组织,拿着这些话语权能卖票吗?郭德纲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观众,正是因为他做得比同行更好。
那些质疑的人若真有本事,怎么不去试试自己的能力?上台说相声,组织文化公司,或者带领其他相声团体超越德云社。毕竟,郭德纲已经把德云社做成了相声行业的龙头,还需要别人来给他指点迷津吗?
至于什么“离相声行业越来越远”的说法,我只想问:相声行业到底什么样才算“近”呢?这些人到底能代表“真正的相声爱好者”吗?他们能说谁是真爱,谁是假爱?郭德纲带着他的团队在台上卖力演出,观众花了钱来看,难道这些人就能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相声爱好者吗?
其实,今天相声市场依然不景气,只有德云社火热。并不是相声整个行业回暖了,而是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成功才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这一切,跟别人所谓的“历史”或“话语权”无关,更多的是因为他在这个舞台上做得比别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