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新年档的大片引发热议,总少不了争议和质疑。这一次,争论的焦点正是《满江红》,一部充满历史色彩的电影,令观众陷入了对立的立场和观念碰撞。电影上映后,不仅引发了关于内容的讨论,甚至连一些爱国账号也被卷入了这场关于立场的激烈争论,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
《满江红》目前正炙手可热,但谁能预料到,岳飞的诗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电影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因情节设计遭到质疑。一开始,大家以为这种题材会得到普遍的认可,然而现实却是意见分歧。有人质疑,难道背后有资本操作在其中?当商业动机开始影响创作,观众原有的价值判断难免受到干扰。用金钱操控内容,用流量决定立场,是否会影响观众最初的敬意与认同?尽管商业和传播密不可分,但我们似乎也必须保持警觉。
电影中的秦桧形象并没有被完全洗白,毕竟他依然是个反派角色,只是变得不那么令人憎恶。观众既恨他,却又感受不到剧情中的罪责。他,千古罪人,历史上背负着骂名,电影里却显得如此模糊,恶行没有被突显,反而有些许的“宽恕”。为什么这位让无数人愤怒的历史人物,在荧幕上却表现得如此“温和”?观众期待的报仇和仇恨,竟被轻描淡写地忽略了。这种“宽恕”的设计,究竟有何深意?难道是在给秦桧一次“被原谅”的机会?
更令人纠结的是,既然大家早已等了千年,只为能刺杀“千年罪人”,为何到关键时刻又选择放手?比起一刀致命,背诗更具说服力吗?电影中的秦桧从未悔过,而创作团队却未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罪恶的真实感。文学作品难道非要设定人物的“悔改”才能放下屠刀?这“宽恕”背后的动机显得有些牵强。电影用了一个绕过去的理由,试图掩盖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结果反而让人感到不可信。
这一设计的辩解显得有些无力,像《英雄》里刺秦者放下个人情感、臣服大义一样,秦始皇的功业有历史支撑,逻辑也站得住脚。而秦桧的“宽恕”却没有任何历史依据。无论编剧如何设计,他们显然是在挑战观众的认知,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本就如此。经过数年打磨的剧本,难道不早就预料到了这些争议吗?
看似电影的争议,背后其实是一场价值观的碰撞。有人认为秦桧死不足惜,有人则认为杀与不杀都有道理,甚至可以选择宽容。对后者而言,秦桧并无深仇大恨,反而更愿意接受“可杀可不杀”的论调。电影放映后,听到有观众感叹秦桧“不再那么可恨”,这也让人不得不思考:如果观众因此改变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否会对历史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这种“宽恕秦桧”的观点持续发酵,是否会导致历史人物的正名风险?
如果这部电影广泛被观众接受这种情节,那最为高兴的,或许是那些倾向“投降派”的人们。他们发现,社会规则似乎不再追究过去的罪行,只要背诵一首诗就能活命。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信心。如果“宽恕秦桧”成为主流观点,后果难以预测。
在电影的评价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片中的情节。电影引发的连锁反应同样值得关注。《满江红》的主创若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要违背历史常理设计如此复杂的情节,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非议。批评并非无理取闹,只是对不符合事实的内容提出质疑,而这种质疑并不妨碍我们对导演张艺谋以往作品的尊重。观众最需要的是合情合理、尊重历史的剧情,而不仅仅是迎合某些情感的设计。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金刚川》一片中。电影通过展现抗美援朝的主题,安排了美军被志愿军的牺牲精神感动而放弃轰炸的情节。这一设定显然没有历史依据,也不具备代表性。其实,美军真正担心的,并不是牺牲精神,而是中国军队的夜袭和突击。而为何主创要强行加入这些情节,背后是价值观的抉择,还是对普世情感的强调?这种设计很难引起共鸣,甚至让剧情失去现实基础。
与之类似,陆川的《南京,南京》也采用了将侵略者人格化的手法,试图通过“人性光辉”来表现凶手的复杂性。这种做法直接触碰到观众的价值观底线,主创与观众的分歧,正是源于立场的不同。立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它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多元性。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同,而有时,口口声声宣称中立的人,却往往在行动上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立场。
《流浪地球2》的质疑则来自于“逆向民族主义”的声音。接受西方自由观念的人,往往以乙方的视角来看待国产科幻片。他们或许认为中国永远不如西方,期待外力带来进步。对这类人来说,国产科幻的崛起,无疑挑战了他们心中的西方优越感。国产科幻的崛起,不仅仅是电影层面的突破,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市场消费力、科技水平、工业基础,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硬核科幻的支柱。站在中国立场来看,这是值得自豪的进步,但从美国的视角看,可能就显得不值一提。
总而言之,电影与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反映了不同立场之间的巨大鸿沟。每个人的批评与肯定,都源自于各自的立场与背景。历史、电影、立场,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谁又能给出最终的结论?不同的解读,正是多元社会的一部分。在这场关于电影的讨论中,统一的观点永远是个难题,历史的评判者,终究还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