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的吴敬中角色在剧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观众一眼就能认出,余则成的历史原型便是他。若让当年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沈醉来评价,或许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保密局天津站确实有一位副站长,但绝非余则成的历史原型,因为那位副站长名叫吕仕伦。”沈醉进一步解释道,吕仕伦有不少不良嗜好,只要把他关进小黑屋三个小时不让他吸毒,什么都能说出来。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进行潜伏工作。沈醉的批评让吕仕伦的形象和余则成之间的联系显得格外遥远。
吕仕伦显然不适合潜伏,余则成亦如此,吴敬中对此深知。李涯更不合适潜伏,因为在当时,潜伏特务必须具备某些硬性条件:不仅要在天津有稳固的人脉,还得保持特务身份未曾曝光。而李涯作为保密局天津站的行动队队长,抓捕、拷打等脏活累活样样不缺,个子不高但威风凛凛,仿佛“黑市名人”,换句话说,他的脸早已是臭大街的存在。
然而,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个名为“黄雀计划”的行动,而执行这个计划的人便是吴敬中之后的接班人——李俊才。这个李俊才的历史原型很可能便是李涯。解放后,李俊才带着他的一组潜伏人员向军管会自首,并与沈醉一同被送往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沈醉是个懂得运作的人,在1960年便顺利获得了第二批特赦,而李俊才则稍显迟钝,直到六年后才被释放。李俊才在特赦时的身份是“天津市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少将处长”,而不是“保密局天津站站长”。这点也反映出李俊才本是公开的军方特务,毛人凤指派他执行潜伏任务无异于让一位不熟悉潜伏的“外行”临时上阵。
撇开这些历史背景不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余则成与李涯都不适合潜伏,为什么吴敬中依然选择抛弃李涯,转而带走余则成?吴敬中曾在飞机上亲自对余则成说:“那个计划没前途。”这实际上是吴敬中在暗示他,曾经让李涯拟定并执行的“黄雀计划”只是为了给他找个台阶下。吴敬中认为,李涯心重手软,根本不适合潜伏,继续留下他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还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和前途。
而如果我们从沈醉的角度来看,也许他会以一种无奈的笑容回应:“毛人凤曾经想抛弃我,带走周养浩,这和你的做法一模一样。”沈醉心知肚明,尽管自己是一个能干的部下,但依然未能摆脱被替代的命运。若你看过沈醉的回忆录,便会发现他对吴敬中选择余则成的背后原因有着详细的解释。沈醉与李涯的关系复杂,两人都是有能力的干将,而吴敬中深知李涯不适合继续担任特务工作,因此做出了这个替换决策。
沈醉在军统的历程也充满了艰难与无奈。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尽管自己曾受戴笠亲自传授,也为蒋介石和夫人效力过,然而毛人凤却成为了他眼中的最大威胁。沈醉虽然得到了蒋介石的亲信,却始终未能如愿坐上局长的宝座,这也使得他心中充满了对毛人凤的敌意。沈醉的职场经历反映了官场的铁律——权力总是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而那些认为自己有后台的官员往往会为自己的过度自信付出代价。
李涯就犯了和沈醉一样的错误,他总认为自己在南京有朋友,所以能够随意挑战上级。吴敬中看穿了这一点🕐️,毫不犹豫地将他置于天津,成为自己监控的对象。与此不同,余则成在吴敬中眼里是没有背景、没有依靠的人,正因为如此,吴敬中决定带着他,给他机会,同时也确保了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余则成的最大优势,便是他完全依赖吴敬中,毫无牵挂。正如吴敬中所说:“我想让余则成升官,他就能升官;我想让余则成入狱,就能找到几个理由把他关起来。”
吴敬中看重余则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听话,更在于他具有一个潜力巨大的特质——无论是在权力斗争中还是在执行任务时,余则成的忠诚与执行力使得吴敬中能完全依赖他。而这些,正是李涯所无法比拟的。吴敬中深知,只有把余则成留在身边,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和安全,避免被其他势力取代。这种政治智慧与周密布局,使得吴敬中的选择显得极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