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深雨濛濛》里最让人血压飙升的剧情,莫过于书桓和如萍订婚、依萍跳河那段。书桓抱着跳河的依萍哭着说“我爱你”,这画面看着深情,回头细想却满是讽刺:既然爱得死去活来,当初为啥要答应和如萍订婚?20年后再看才明白,哪是什么“守信用”,不过是书桓的“圣父病”和优柔寡断在作祟。
故事的源头,得从如萍那句“退而求其次”的请求说起。当初书桓和依萍热恋,如萍伤心欲绝,在尔豪、杜飞的“道德绑架”下,书桓只好去安慰如萍。他明明说了“我只爱依萍”,却架不住如萍哭着请求:“如果将来依萍负了你,能不能回头找我?我不在乎做你的备选。” 书桓一时心软,居然答应了。
后来的“日记事件”成了导火索——书桓看到依萍日记里写“最初接近他是为了报复陆家”,没看完后续的真情流露,就认定自己被当成了“工具人”。这时候他不想着沟通,反而扭头去找如萍,美其名曰“遵守承诺”:“你看,依萍负了我,我来兑现当初的话了。”
可这哪是“守信用”?分明是给自己的冲动和懦弱找借口。他把如萍的“卑微请求”当成了救命稻草,既想报复依萍的“背叛”,又想扮演一个“说到做到”的好人。在他眼里,和如萍订婚不是爱情,而是“补偿”,是“拯救”——仿佛自己成了拯救如萍的英雄,却忘了这“拯救”对两个女人都是伤害。
书桓的骨子里藏着一种自负:总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需要他的“拯救”。如萍越是卑微,他越觉得自己重要——你看,她离了我活不了,我得对她负责。这种心态让他把订婚当成了“做好事”,却完全没意识到,如萍要的是爱情,不是他退而求其次的施舍。
他对依萍也是如此: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可一旦觉得被“欺骗”,立刻翻脸不认人,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他看不到依萍两年里的真心,只盯着日记里的只言片语,用“被辜负”的受害者姿态,给自己的变心找合理性。说白了,他的爱太自我,高兴时可以为依萍对抗全世界,不高兴时就用“承诺”当幌子,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
而尔豪和杜飞的“道德绑架”更是帮凶。他们心疼如萍,就逼着书桓“给交代”,可感情从来不是“交代”出来的。书桓本就优柔寡断,被这么一劝,更觉得自己不答应就是“渣男”,却忘了:不爱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是明确拒绝,而不是给对方“未来可能有机会”的幻想。
依萍的痛和如萍的悲:两个女人被“圣父”耽误这场订婚闹剧里,最惨的是依萍和如萍。依萍爱得轰轰烈烈,掏心掏肺两年,就因为一本没看完的日记,被彻底否定。她闹订婚宴、跳河,不是疯了,是被最爱的人用“承诺”捅了刀子——你说爱我,却转头和别人订婚,还要说这是“守信用”,哪有这样的道理?
如萍看似“得偿所愿”,其实更悲哀。她把自己放得太低,用“备选”的姿态祈求爱情,换来的却是书桓的“补偿式订婚”。书桓心里装着依萍,却以为如萍“只要人在身边就够了”,这种轻视比不爱更伤人。她想要的是书桓的真心,可书桓给的只有自我感动的“拯救”,最后订婚宴变成闹剧,她的爱情成了笑话。
说到底:不是守信用,是没担当20年后再看这段剧情,哪是什么“守信用”?书桓的问题从来不是花心,而是没担当。他处理不好感情里的矛盾,遇到问题就逃避:被依萍“伤害”了,不敢正面沟通;面对如萍的请求,不敢明确拒绝;订婚了又放不下依萍,最后把所有人都拖入泥潭。
他所谓的“承诺”,不过是给自己留的后路;所谓的“补偿”,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圣父情结”。爱情里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优柔寡断和自我感动——不爱就说清,爱就坚定,既给不了别人真心,又占着别人的期待,才是最伤人的做法。
你觉得书桓和如萍订婚,真的是因为“守信用”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别忘了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