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禄
说起刘亚津,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有着相声的功底,京剧也能驾轻就熟,最后选择走上演员🎭️的道路,简直是“全能型人才”。
他的面庞亲切可人,再加上那利索的天津话,台前幕后都游刃有余,深得观众的喜爱。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刘亚津参演了无数经典作品,留下了许多观众又爱又恨的角色。如今,他已66岁,但依旧保持着出色的状态。
前几天,有网友在西安碰见了刘亚津。当时,他正坐在剧院里观看表演,穿着一身白色中式服装,手上佩戴着佛珠,脸上留着长长的白胡子,旁边还放着一根拐杖🩼。虽然年纪大了,身形略显老态,但他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看起来不像一个普通的老人,反而像是“老神仙”。
刘亚津一直都不是那种张扬的人,虽然穿着独特,但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网友们猜测,他可能正在西安拍戏,这套服装可能是剧中的角色造型,可能是下班后没时间换衣服,才以这样打扮现身公众场合。
尽管年纪已大,但他的身体状况依然很好,从网友拍到的照片来看,可以看出他依然精神焕发。那么,刘亚津为什么年纪这么大,却依旧如此有活力呢?或许是他对表演的热爱和痴迷让他保持了年轻的心态。
刘亚津,1959年生于天津。众所周知,天津人天生就有着对曲艺的天赋。即便在街上随便找一个天津人,他也能随口给你来一段相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刘亚津也早早地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他就开始学习京剧、相声等传统艺术。曲艺的学习周期漫长,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毅力。正是因为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曲艺从业者才更能赢得同行的尊敬和钦佩。
为了磨练一段相声或一出剧目,刘亚津常常需要在台前台后练习很长时间,早起晚归,反复打磨,直到演出当天才能真正站上舞台。16岁时,他考入天津曲艺团,成为一名相声演员🎭️。
相声这门艺术,枯燥乏味的部分不可忽视,演员🎭️得反复演绎同一个段子上千遍。但相声又是充满即兴成分的艺术,演员🎭️需要随时应对现场观众的反应和搭档的配合。
刘亚津才思敏捷,经常能在传统段子里加入新鲜的笑料,但时间一长,他开始感到一些疲惫。他觉得传统相声过于单一,应该加入更多的舞台元素,增加节目表现力。
为了改进,他找到了天津话剧界的前辈进行讨论,最终创作出了一部新剧本。带着这部新作,他参加了天津幽默大赛,并一举夺得冠军。
1987年,刘亚津受邀参加春晚表演小品。尽管他之前已经演过上千场演出,但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全国观众,心里难免有些紧张。然而,一站上舞台,他立刻屏蔽了所有顾虑,专注于眼前的观众和节目,因为他始终认为,表演最重要的是专注。
刘亚津的幽默与才情,迅速征服了观众,也让他迎来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尤其是影视表演。
1991年,他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电视剧角色,在《片儿警》中饰演一个小混混。这个角色对长期在舞台上磨炼的刘亚津来说简直小菜一碟,顺利完成。
凭借这个角色,刘亚津正式踏入了演艺圈,并在次年首次登上大银幕,出演电影《狂》中的抠门顾客。与电视剧的短暂出场不同,这次他需要提前一个月进行集训,学习方言和当地风俗。这也让他意识到,电影拍摄并非那么简单,这为他日后的演技打下了扎实基础。
1995年,刘亚津调到空政文工团,开始有了更多的影视拍摄机会,参与了《单亲之家》《康熙微服私访记》《无事不登门》《闲人马大姐》等多部知名剧集。虽然戏份不多,但他获得了非常好的演技锻炼。
2003年,凭借幽默与演技并重的特点,刘亚津被导演尚敬发掘,在《炊事班的故事2》和《武林外传》中客串了角色。尽管只是客串,但由于这些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他的知名度和人气得到了显著提升。
尤其是《武林外传》中的上官云顿角色,个性鲜明、心狠手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电视剧,刘亚津还连续多年登上春晚的舞台,是小品类的常驻嘉宾。
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刘亚津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无所作为的小人物,也有心狠手辣的反派,甚至是历史中严谨儒雅的先生。无论什么角色,刘亚津都能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
2017年,刘亚津获得了上海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男配角奖,虽然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不算高,但也是对他演技的肯定。
刘亚津一直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从不因自己没有更大成就而焦虑。他曾自嘲自己是“歪瓜裂枣”,“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所以从来没指望过自己当主角🎭️、拿大奖。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表演,如何让每个角色都独具特色,让观众铭记。
至于自己能演多久,刘亚津没有明确的规划,他说:“我会一直演,直到记不住台词的那一天。”
如今,已经60多岁的刘亚津,早已不再看重名利,只要还能继续发光发热,保持自己的表演状态,不当一个完全的闲人,他就满足了。
此外,他还表示希望能够接触更多新时代的事物,和年轻人互动,因为艺术创作绝不能停滞不前,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