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耀眼的绿幕在舞台上亮起,带感的音乐和冷静的旁白响起,演员🎭️们戴着面具、穿着印制服装,以强烈的“赛博朋克风”登场;当即时拍摄的镜头扫过人物的假面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大屏幕上出现实时合成的数字影像……由“新青年剧团”灵魂人物李建军导演创作的《世界旦夕之间》曾于第八届乌镇戏剧节首演,之后屡获多项大奖,近日再度登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舞台,带领观众在新颖的感官刺激和欢乐的现场气氛中,进入“真实”与“虚拟”的深刻命题与严肃思考。
《世界旦夕之间》剧照,张子维摄
《世界旦夕之间》改编自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1972年拍摄的同名科幻电影。故事在一个三重空间里展开,主人公施蒂勒是一名工程师,他制造了一个和自己的世界一模一样的“虚拟世界”,然而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的世界其实也是虚拟的,而他也只是一个代码组成的电子元件,在另一重世界,真正的人类在那里控制着他们。陷入虚无和恐慌的施蒂勒在难辨真假的世界中逃亡,他的反抗与挣扎,是回归到一场虚无的梦,还是找到了真正的出口?
极具探索精神的李建军导演将纷繁又大胆的丰富手段搬上舞台,夸张假面、间离叙述、实时摄影、绿幕抠像、视频放映、电子音乐、游戏交互……层层叠加的媒介构成一场技术洪流,观众在目不暇接的视听轰炸中,被裹挟进一场浩荡的赛博体验。这场引发娱乐体验但毫不肤浅的艺术实验,让不过时的科技寓言与当下的AI狂飙时代形成了生动的互文。
最巧妙的是,李建军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大胆创新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这场技术与思想结合的戏剧实验,不仅构建出剧场里、舞台上、银幕中的“三重空间”,同时也从经典与当代、荒诞与严肃、在场与虚拟的“三重维度”破题,将电影大师法斯宾德的银幕遗产转化为叩击当下的戏剧力量,从而达到对剧场边界的有力突破和对人类生存本质的终极叩问。
《世界旦夕之间》剧照,张子维摄
李建军对法斯宾德经典电影的改编,进行了创造性转译,让原作中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在半个世纪后被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裹挟的数字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实现了“经典性”与“当代性”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这种改编的精妙之处,在于不颠覆经典的哲学根基,却让经典命题与当代处境产生强烈共振,显示出导演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经典性不在于固守原作形式,而在于挖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核心命题,并以当代人产生共鸣的方式重新表达。
《世界旦夕之间》的剧场体验是独特而多维的,演员🎭️夸张的假面表演、现场拍摄的技术露迹、人物对日常生活的幽默吐槽,所有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投入的观演体验。观众很容易被此起彼伏的笑声感染,在身心愉悦中完成严肃思考。因此,作品中的“荒诞性”不是对“严肃性”的消解,而是通向真理的独特路径。“笑着思考”的剧场效果,让娱乐不再是严肃的反面,而成为更具穿透力、更能帮助人们进入自由思考的载体。
《世界旦夕之间》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在场性”和“虚拟性”关系的反思。当绝大多数作品试图用虚拟技术制造逼真幻觉时,李建军反其道而行之——他刻意暴露“虚拟性”,揭开所谓现实的表面。这种处理产生了奇妙的悖论:我们明明身在剧场,亲眼目睹演出过程,却通过绿幕、摄像机📹️和实时剪辑体验着虚拟世界的构造过程。这种双重体验迫使观众思考:何为真实?我们到底是“在场”还是生活在“虚拟世界”?李建军导演对舞台表达的探索,让形式不仅成为内容的最佳注解,同时更是一种哲学立场——通过展示虚拟世界的构建过程,让人们深思现实的本质。
《世界旦夕之间》剧照,张子维摄
《世界旦夕之间》的可贵之处在于,从经典到当代的跨越,从娱乐到严肃的贯通,从在场到虚拟的反转,李建军导演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对“剧场为何存在”的回答:它不是逃避现实的游乐场,也不是玩弄技术的实验室,更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应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情绪与思想、真实与虚幻的“公共思考空间”,是对“人如何活着”的永恒追问。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