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的历史原型并不是沈醉,也不是郭汝瑰,更与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在军统局第三处(行动处)担任少将处长的程一鸣相关。更何况,程一鸣的同学、最后在天津活动的吴景中少将,也与郑耀先并无直接联系。事实上,“风筝”郑耀先这一角色代表的是一群余则成的集合体,就像影子韩冰那样,军统派往延安的特务中,很多也都是沈醉亲自培养过的。
根据沈醉的回忆,军统在陕甘宁边区的活动早在洛川就开始了,那里的电台一直是军统活动的重要一环。尽管延安有特务渗透,电台却难以建立,因此《风筝》中的影子必须通过机枪子弹传递情报,这一设定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境。延安的电台极其稀少,任何新设备的出现都可能引起敌方的注意。沈醉在回忆录中曾提到,军统局在对陕甘宁边区特务活动的安排上非常重视,戴笠更是亲自参与策划。
细读这些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沈之岳和韩冰之间的微妙联系。沈之岳,曾几度进入延安,而韩冰所熟知的“影子”角色在陕北一带的“冰雪”情节上,也可以说有着某种象征意味。延安和山西一带的高山雪地在五六月时,常常冰雪未化,这样的环境与韩冰的冷静、深思的性格不谋而合。
《风筝》有两个版本,分别是46集和51集,两者在最后一集的剧情上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影子韩冰与郑耀先的对话中,最后的决定和言辞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对韩冰的最后话语做适当修改,观众或许难以接受剧情的反转。而在这场“风筝”郑耀先与影子韩冰的对决中,最值得探讨的并非他们谁说得有理,而是他们最后的告别——究竟是“一杯酒有毒”,还是两杯都已经不再安全?韩冰究竟是钟情于“军统六哥”郑耀先,还是“风筝”郑耀先?
郑耀先和韩冰,身为彼此的对手和曾经的朋友,最终的选择就是彼此抓捕对方。郑耀先肩负着陆汉卿交给的任务,而韩冰也在执行着戴笠早年的指令。事实上,早在六七十年代,郑耀先和韩冰就已经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尽管陈国华明知郑耀先所言不虚,但种种原因使得他们不能立即对韩冰动手。
郑耀先和韩冰的最后一次见面,彼此都早有筹谋,陈国华为了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特地安排了郑耀先与韩冰的见面。那时,陈国华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只要韩冰有任何逃脱的迹象,便会立刻将其抓捕。此时,陈国华心中颇感不舍,甚至对马小五表达了感慨,认为韩冰之所以不喜欢袁农,正是因为她从未真正放下对“军统特务”的深厚情感。郑耀先的身份被认为是“冒牌货”,而韩冰最终还是看错了人。
当郑耀先与韩冰对坐,面对这段三十年的恩怨,两人早已无法再通过拳脚相搏解决问题,剩下的便是精神与心灵的较量。郑耀先的到来并没有立刻动筷子,他首先抓起泡菜送到嘴边,甚至放声说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时,韩冰已经意识到他并不单纯,只是以泡菜为借口查看环境。
经过一番试探后,郑耀先终于和韩冰面对面,二人表面上平静,实则心照不宣。韩冰突然举杯相邀,但郑耀先却拒绝了。他的目光投向韩冰,冷静地说:“慢!我想看看你……我想好好看看,找找特点,来世在人堆里边,一眼能把你认出来。”这一刻,他们都明白,彼此的命运已经注定,而这间小屋,将是韩冰最后的归宿。
韩冰此刻已经下定决心,不再逃避死亡。在五十一集的未删减版本中,她的态度更加坚定,几乎没有任何悔意。她对郑耀先说出最后的告别,也透露了她的打算——不管是否下毒,韩冰心中早有决断。郑耀先看穿了她的心思,未曾阻止她喝下那杯酒,反而温言道:“你能够等着我回来,我领情了。”
这份情感错综复杂,深藏在他们的互动中。韩冰的“失败”,其实并不是她死亡的失败,而是她计划的失败。她的毒酒计划未能如愿,因为郑耀先早已看穿她的意图。事实上,韩冰并不单单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也想带走郑耀先,完成戴笠交给她的使命。因此,无论酒里是否真的下毒,郑耀先的选择依然充满了深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