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大威天龙”吗?时光流转,三十年过去,这部曾经票房惨败的电影,如今被誉为华语电影史上一部最璀璨的“妖典”。豆瓣评分高达8.5,远超95%的爱情片和93%的奇幻片,它用精美的视觉语言探讨了情感的真谛。
1993年,徐克执导的《青蛇》揭开了神话的华丽面纱。这部改编自李碧华小说的奇幻之作,以青蛇的视角重新演绎《白蛇传》,让张曼玉饰演的青蛇成为故事的核心人物。每次观看,都让人惊艳于那个在西湖烟雨中翩然舞动的绿色身影——她不只是妖精,更是映照人性深处的魔镜。
在传统的白蛇故事中,白素贞是贤妻良母的典范,许仙则是痴情书生的化身。但徐克却将镜头对准了修炼了五百年的青蛇,让这位“第三者”成为解读人类情感的钥匙。
电影一开始便颠覆了常规:法海站在戏台上俯视繁华的市集,冷冷地吐出“人”字;紧接着,镜头转到鹤发童颜的蜘蛛精,她的佛性竟远超人类。这种对“人妖殊途”的解构,在青蛇与白蛇初次进入人间时达到了高潮。
她们湿漉漉的长发披散着,蜷伏在屋檐上,用蛇类特有的扭动方式模仿走路,那场景仿佛是一场充满性暗示的肢体喜剧。徐克用大量戏曲元素来强化这种荒诞感:白蛇所施展的宅院像极了舞台布景,说谎时的昆曲念白切换得无缝,甚至法海修行时所在的竹林,也带着水墨画般的留白意境。
电影呈现了四组情感关系,每一组都在辛辣地反讽传统的价值观。
1. 白蛇与许仙:这段被世人传颂的爱情,实则是白蛇对“做人”执念的投射。她用千年修行模仿人类的生活,从相夫教子到温良恭俭,甚至为许仙放弃妖身。
2. 青蛇与许仙:张曼玉将青蛇对许仙的挑逗演绎得如同行为艺术。她时而化作青楼女子,用脚勾住许仙的脖颈,时而在浴池中露出蛇尾吓他一跳。这种矛盾的举动暴露了青蛇的真实目的——她并非在争夺爱情,而是在实验人性。
3. 青蛇与法海:这段被删减的17分钟的禁忌之恋,堪称华语电影史上最大胆的宗教隐喻。法海在紫竹林见到产妇分娩时,佛心大乱,魔障中出现的长尾妖怪实际上是他压抑欲望的化身。
4. 白蛇与青蛇:这对姐妹情深才是电影真正的情感核心。当白蛇为救许仙冒险盗取灵芝时,青蛇留守与法海周旋;当白蛇命悬一线生死时,青蛇冒死冲入金山寺;甚至在白蛇死后,青蛇仍怀抱她的孩子,向法海质问:“你们说人间有情,情为何物?”
徐克运用极致的美学语言,构建了一个欲望的修罗场。
色彩的奇异对比:红色贯穿整部影片,成为欲望的象征。白蛇洞房时的红帐、法海袈裟的猩红、青蛇衣裙的绛色,和青蛇翠绿色长裙👗形成强烈对比,彰显情欲的张力。
禅意水墨:法海修行的场景采用淡彩水墨风格,竹林、山雾、流水相映成趣,与他后来的魔障状态下的烈火翻涌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视觉对立揭示了:所谓“人间”,不过是欲望的炼狱。
身体的解码:青白二蛇的肢体语言融合了戏曲的身段与现代舞,尤其是在“双蛇戏水”这一经典场景中,白色纱幔下若隐若现的肢体动作,将情欲升华为艺术表演。
《青蛇》诞生在1993年香港回归前的焦虑时代,徐克借妖精之口探讨身份认同的危机。当青蛇最终跳入洪水中时,镜头的角度从俯视转为平视,暗示着:真正的自由不是成为“人”或“妖”,而是超越所有标签的束缚。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考显得尤为现实。电影中法海代表的权威话语(“妖就是妖”),映射出当下的身份偏见与性别歧视;而青蛇的“妖性”则象征着对这些框架的反叛。
她拒绝妥协,坚持自我,在这个被算法控制的时代,这种野性力量恰是抵抗异化的最后屏障。
当片尾曲《人生如此》响起,黄霑的歌词“情终情始,情真情痴”穿越三十年的时光,依旧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共鸣。“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这句歌词已经成为无数痴男怨女心中的爱情箴言。
2025年8月23日,《青蛇》将重回大陆大银幕。这不仅是一次重温经典的机会,更是一次对当下情感困境的深刻反思。走进影院,跟随徐克的镜头穿越情欲的迷宫,在青蛇的泪光中,找到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