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沉浸在《生万物》这部剧中,特别喜欢它真实揭示人性的风格。每一集看完,心里总是五味杂陈。这部剧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很多冷酷无情的真相,坦白说,这样也好,让我不再抱有对人性的幻想,知道了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好剧、好电影,总是能让人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最初,我计划一篇篇地写下来,但总是没时间,于是决定把这些内容凑在一起。如果大家有兴趣某个部分,我可以在后续再专门扩写。
1. 父母的爱,也有“价格标签”
在《生万物》中,绣绣被土匪绑架,宁学祥明明有5000大洋,却死活不愿意拿出来。为什么?因为在他看来,孩子不过是他手中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在他心中值不了5000大洋。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一种有价格的爱。
小红书上的一些讨论也验证了这一点🕐️。许多人表示理解宁学祥的做法,觉得如果自己被绑架,父母也不会拿出大笔钱来救自己。最近,我看到一个博主分享了她女儿想去留学的故事,母亲全力支持,但已经离婚的父亲却不赞同,认为留学费用过于昂贵。母亲愿意承担所有费用,而父亲最终也口头支持了。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时候人们的爱都潜藏着某种“交易”。
即使是父母爱孩子,也往往有条件,尤其在一些家庭中,因为养老问题而产生的争执便是明证。所有的爱都被条件和价格所影响,只是我们往往没察觉到这些条件,直到生活逼迫我们去面对。
2. 努力守护的东西,最终都可能失去
宁学祥拼命捍卫着自己的土地和财富,而费家嫂子则在竭尽全力守住费家的名声与香火。然而,这些付出的努力最终都未能保住。风向一变,宁学祥的土地反而成了他最大的负担;费家嫂子努力守护的家族名声,在费文典的不配合下也土崩瓦解。
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太过执着于那些外物,无论是钱、土地、感情,甚至是亲子关系。越是拼命抓住,它反而越会拖你下水。人生中99%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所以当拥有时,珍惜就好,但不要让它们成为你生命的枷锁。如果宁学祥能早些看透这一点🕐️,或许他就能果断拿出那5000块来救女儿。
3. 依赖也会变成局限
剧中的杜先生请大脚去县城工作,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这对绣绣来说是个绝佳机会,但封大脚却放弃了,因为他舍不得土地,也不愿离开父母。依赖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行为,但往往也是我们的局限所在。绣绣失去了一切,既不依赖土地,也不依赖家人,她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做决定时不会被情感牵绊。
这也让我想起了“杀掉那头牛”的道理。穷人有一头牛,若想不再穷,首先得杀掉那头牛。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想投身自媒体就无法全力以赴。而在纸媒上风生水起的人,若转型做自媒体也会犹豫不决。我们需要警惕,不能让自己依赖的东西成为束缚。
4. 优越感其实很可笑
即便铁头家贫困到连饭都吃不上,铁头母亲在银子家面前却展现出满满的优越感。她觉得银子家贫病交加,根本配不上他们家。她的“优势”不过是身体没有生病,孩子相对较少。人们常常通过一些细微的对比,找到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从而产生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往往显得愚蠢且毫无价值。
我能理解铁头母亲反对铁头娶银子的理由,银子家确实背负着很大的负担。但面对别人时却展现出优越感,实在没有必要。这样的心态,最终也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5. 一点🕐️坏事抵消了所有好
绣绣和封大脚对铁头家很好,送过饺子,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帮过很多忙。然而,因为绣绣租了费家的土地,而这块地本是铁头家租的,铁头母子便因此心生怨恨,否定了她之前的一切好意。这正体现了人性的特点:做十件好事,若其中有一件坏事,就能把所有好事抵消。而且,人们尤其不能接受曾对自己好的人背叛。
因此,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不要过度去讨好别人,尤其不要无条件地对别人好,更不要期待别人感恩回报。减少期待,能让自己少受伤害。
6. 走投无路时,人性恶的一面最容易显现
剧中的铁头和封四,最初都给人一种善良的印象。然而,当铁头失去土地,封四失去所有依靠后,他们的人性恶劣面便暴露无遗。没有生存压力时,大多数人会展示出善的一面,但一旦陷入困境,人性中的恶便如洪水般汹涌而出。
有时,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可以选择离开这些负能量,避免被他们的恶所伤。
7. 虚名能欺骗一部分人
铁头成为农会主任后,立刻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他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某些虚名的确能让人如痴如醉,但这只适用于认知水平低的人。那些务实的人往往不为虚名所动。就像大脚和银子,他们更看重实际,而不是铁头的虚职。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上虚名的“骗术”层出不穷。我们要保持清醒,避免被这些虚荣蒙蔽。
8. 顺势而为比讲道理更有效
铁头要求永佃,费家嫂子和宁学祥本着自家土地的立场感到委屈。但讲理并没有太大用处,最终他们还是不得不顺应形势,接受了永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形势永远比个人的道理更强大。当潮水来临时,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势而为,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