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他饰演的家暴男安嘉和,简直让人看得毛骨悚然。1962年出生的他,来自北京,祖籍陕西韩城。从小生活在军人家庭,七岁那年就被父母送到了天津军粮城那片盐碱地去锻炼,估计这是为了培养他坚韧的个性吧。高中毕业时赶上恢复高考,1985年顺利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直是话剧界的顶尖舞台。
1989年,冯远征前往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深造戏剧,直到1991年才回到国内,继续在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初期他并未登上话剧舞台,而是转向了影视剧领域。除了安嘉和这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外,他的代表作品还包括话剧《茶馆》、《知己》、《玩家》等。如今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人艺的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北京市政协委员。2022年成为院长,本计划第二年退休,结果职业生涯却迎来了新的转折,继续活跃在舞台上。
最近,冯远征又一次引起了热议。他公开说道:“别整天崇洋媚外,实事求是,现代戏剧的水平不一定超过样板戏。”这番话直接戳中了那些喜欢将外来的东西捧得高高的人们。他是在回应关于NTLIVE项目的问题时发表的这一观点。NTLIVE是英国国家剧院的一个项目,通过将舞台剧录制后放映在电影院🎦,让更多人欣赏到高品质的戏剧表演。很多人觉得这是新鲜且高端的艺术形式,而冯远征却直言,我们中国早就有类似的东西,不必盲目崇拜外国的东西。
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有了像京剧、昆曲等戏曲艺术片拍成电影的先例。特殊时期的“八个样板戏”的电影版,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而像《茶馆》这样的经典话剧,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这些实际上就是“现场呈现”的艺术,只不过如今换了一个洋名字,显得新鲜而高大上。
冯远征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想真正体验戏剧的魅力,就得走进剧场,亲自感受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那种心灵碰撞。即便现在荧幕的画质再好,还是无法替代现场的那份震撼。他还建议年轻人回家问问父母,或翻翻那些老旧的样板戏视频,或许会发现这些经典作品比任何所谓的新兴剧目更加震撼。总的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崇拜外国的东西。
而说到样板戏,年轻人可能有些陌生,但这些剧目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曾经是全国统一推广的经典革命剧目,比如《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等,旨在宣传革命精神。以《沙家浜》为例,它的故事灵感来自1939年的真实历史,那时候叶飞带领江南抗日义勇军撤离苏常地区,留下36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下,依然坚持抗日斗争。
话剧的创作过程中,编剧汪曾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虽然一度在文艺创作上处于低潮期,但在京剧和话剧的改编上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主张。他认为传统京剧的表现力有限,主张应当结合地方戏,吸收外来影响来恢复其活力。而《沙家浜》的创作则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加入了更多现代音乐元素。
其中,剧中的胡传魁这个角色颇具特色。胡传魁既不属于传统的反派土匪,也不是典型的转变者。他有着江湖气息与人性复杂的一面,这让角色变得更具深度和层次。
总的来说,冯远征的言论深有道理:现代戏剧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其内容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仍然无法超越当年的样板戏。他的发言不仅是对当下剧场的深思,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倡导。要真正理解戏剧的魅力,依然需要在剧场中体验那份直击内心的冲击与震撼。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虽然时代不同,但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积淀,依然值得我们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