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单》拼盘赛刚刚落下帷幕,朋友圈的动态几乎全是关于万妮达的讨论,我也不停地点头:这次的看点,不在于段子本身,而是“一个不会讲段子的人竟然成了全场MVP”。谁说喜剧一定要遵循传统套路?
万妮达凭借着她那独特的尴尬感带动了整个气氛,甚至让人觉得比岳云鹏那句“兄弟你真牛”还要好笑。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最经典的瞬间:她唱了一段跑调的阿卡贝拉后,突然一把抓起麦克风朝台下跑,庞博在后面大声喊:“姐把麦给我!”万妮达转头,吞吞吐吐地说:“我太紧张了。”这一幕瞬间引发全场哄堂大笑。这样的“狠狠出丑”的情形,姐妹聚会中可太常见了——谁没在KTV唱跑调后装作若无其事呢?
然而,她巧妙地把这种尴尬转化为勇敢的表现,彻底改变了观众对她的初印象。
接下来,“战后创伤”这一词语成为了热议话题。陈鸣飞刚说完这四个字,万妮达便高兴地拍起桌子,结果却被岳云鹏纠正了发音。郭麒麟接着说:“她可能只是想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这段本来平常的点评,因为一个普通话不标准的发音,变成了三人即兴表演的时刻。就像微信群里,一个错别字引发了层层的调侃,偏离主题的讨论反而显得更有趣。
再对比一下岳云鹏,他无疑是用心经营的典型代表。小北表演结束后,他主动让出领笑员的位置,坐到了观众席上,动作很明显,却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文本很棒”。反复听几遍后,反倒会觉得有些腻,就像团建时那些拼命带动气氛,却只会说“大家加油”的同事一样。
万妮达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她的“非专业”上。她在拍灯前会停顿两秒,那种状态跟我闺蜜在淘宝上犹豫要不要下单几乎一模一样;当庞博邀请她发表感想时,她轻轻摆手,说“渐入佳境”,那种带着社交恐惧的反应显得特别真实。这些细微的动作,让观众产生一种“我也可能这么做”的代入感,反而增强了喜剧效果。
从更深层来看,她的反差萌折射出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白天是A领域的导师,晚上却成了B领域的新手。身份的不断切换,让她表现得紧张、结巴、出错,就像“斜杠青年”在陌生领域毫不掩饰地展现真实自我。我们笑她,其实是在调侃自己在会议室假装成熟的样子。
节目设计了“安静听段子”的环节,放大了她的慌乱感。这就像被突然拉去做无背景音乐的presentation,无法依赖BGM或提词器,只有硬着头皮输出。而观众在笑声中完成了一次“看别人社死,疗愈自己社恐”的过程。
但我不禁在想,如果下一期,她真的放松了,金句频出,那种“怕怕的可爱”会不会消失呢?就像第二季的脱口秀大王,观众越是看到他游刃有余,反而越怀念他最初的手足无措。我们到底喜欢的是她的笑点,还是她暴露出来的脆弱?
节目组显然知道这一点🕐️,明知道她在说唱舞台上的气场很强,偏偏要把她放到脱口秀这样高压的场合,制造“大妞变怯懦”的戏剧效果。热搜词条早早就准备好了:“万妮达逃离、姐姐别慌张”,观众就这么被带着走,而她却要承受“不专业”的弹幕。这样做真的值吗?
如果下期邀请的是完全不懂中文的国际大明星️,是否也能制造出类似的“反差萌”呢?当这种套路频繁出现,观众接受度提高时,尴尬就不再是糖,而变成了刀,到时候谁会给嘉宾留面子?节目组的底线又在哪里?
回到姐妹们的日常,为什么我们会疯狂转发她拎麦狂奔的动图?因为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牛外壳下的社恐灵魂”,像极了我们在群聊中发完语音后立刻撤回的瞬间。她的跑步,是替我们跑;她的笑场,是替我们解围。喜剧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完美,而是那些破绽。
所以,我真心希望万妮达下期继续紧张,继续嘴瓢,但也希望她能学会享受舞台。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不再害怕,而是带着害怕,依然讲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我们,一边喊着“我不行”,一边仍然能把PPT讲完。
《喜单》这场拼盘赛让我感到最大的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不完美”也能成为主角🎭️。姐妹们,如果给你一次跨界的机会,你最想尝试什么?评论区聊聊,让我们一起把社死现场变成高光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