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揽佬是今年最火的Rapper,这一点🕐️完全不为过。毫无疑问,他是近年来少数能够自己打破局限、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的人物。
自从《八方来财》和《大展鸿图》相继走红之后,揽佬迅速崛起,在本土说唱圈中取得了惊人的飞跃,并在华语歌手中率先迈向了国际化。今年7月7日,揽佬凭借月听众数突破302.2万,超越了周杰伦,成功登上了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的第一宝座。最近,他在Spotify的月听众数更是突破了500万,创下了个人及华语音乐的历史新纪录。
如今,YouTube上《八方来财》和《大展鸿图》的MV分别有着2780万和1634万的播放量,而在TikTok上的话题挑战总播放量更是突破了80亿,顺利跻身Spotify全球飙升榜前50名。如此耀眼的成绩,实属难得。和人民网也将《大展鸿图》与《哪吒2》以及《黑神话:悟空》并列,称其为“中国大众文化出海新范式”。如今,揽佬已开始筹备欧洲与澳大利亚地区的巡演计划。
然而,随着揽佬成为2025年最火的Rapper,网络上也涌现了大量“揽佬”风格的模仿者。当“揽佬宇宙”愈加壮大时,中文说唱如何能在其本土土壤中,绽放出不一样的花朵呢?
揽佬宇宙的复制现象
揽佬大火之后,江湖上便多了不少“揽”字辈的模仿者。大家纷纷以“揽”为姓,名字从“揽大”到“揽小”,从“揽弟”到“揽妹”,构成了一个抽象且荒诞的“揽佬宇宙”,并被网友戏称为“博揽会”和“海揽之家”。
深入分析,揽佬宇宙中的模仿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啃佬族”,专注于揽佬外形的精准复刻,强调“形似”。例如,揽妹、揽尾、揽中等人,他们统一穿着条纹POLO衫和膝上短裤🩳,金链墨镜🕶️是标配,配以揽佬招牌的商务笑容,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通过频繁的露面和精准的模仿,迅速蹭上了流量的热点。
另一类则显得更为复杂,他们不仅模仿揽佬的外形,还尝试复刻其“吉祥话说唱”的叙事模式和音乐结构,如揽小和揽弟等人。从歌词到节奏、编曲的逻辑,甚至声线,都能看出他们对揽佬音乐体系的深度依赖。
有一点🕐️不得不说,揽佬的音乐表面看似简单,包含了吉祥话、经典采样、仙家对话式的念白,以及孟菲斯beat等元素,构成了揽佬风格的核心。但问题是,很多模仿者只学到了这些表面元素,却未能理解背后更深层的内在逻辑。
以揽弟为例,他对揽佬风格的复制几乎等同于无效的迁移。在短视频平台上,尽管他的内容充满力气,却显得不合逻辑,像是在复刻一套风格模板,却无法与自身气质自然融合。甚至有一首个人单曲《LanD》,听起来仿佛是将揽佬的风格和旋律硬生生地丢进了AI模型生成的低配版本,既没有亮点,也缺乏基本的音乐完成度。
而揽觉则显得更为狡猾,他直接照搬了揽佬的几首经典作品,甚至把《八方来财》和蛋堡的《关于小熊》结合起来,只在个别词句上做了微调,形成一种“换汤不换药”的伎俩。这种行为显然是为了精准地利用揽佬的流量红利,而不是为了表达或创新。
在“揽佬宇宙”中,揽小的模仿可以说是最为出色的,他不仅精准复刻了揽佬的声线和表演风格,还在歌词编排、语调控制与编曲细节上做到了极致还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原作。例如,揽小的《和气生财》在将苏州评弹融入其中后,形成了极强的洗脑效果,歌词更有条理,语义逻辑更为清晰,听众甚至很难分辨出这是揽小而非揽佬的作品。
这种精致的模仿让揽小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积累了28.5万粉丝,并吸引了1.5亿次播放。部分评论指出,揽小似乎有些“未曾苦过,却已享受了揽佬的福”,并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边缘型模仿者,他们的创作仅停留在音乐风格层面的复制。像姚世龙的新单曲《大头家》,尽管在结构和腔调上都借鉴了揽佬的风格,但歌词几乎照搬了《八方来财》与《大展鸿图》的意象,因此创作的创新性相对较弱,难以获得大量关注。
整体来看,揽小的模仿可以视作揽佬宇宙中的一个“顶点”,尽管如此,本质上这依然是对风格模板的高质量再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中文说唱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下快速复制成功模式的商业化趋势,成为了短期内的流量引擎。
说唱:文化与市场的交汇
揽佬的成功,显然让华语说唱的文化拐点愈加明确。他的崛起证明了,华语说唱并不需要全盘照搬欧美的风格,也不必用混杂英语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挖掘和传达文化中最接地气、最具本土特色的部分。
例如,《大展鸿图》便直接采样了粤剧名段《帝女花》,通过“帝女凋零”来隐喻个体在资本浪潮中的无力感,结合孟菲斯碎拍鼓机和粤剧锣鼓点,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反差。而揽佬歌词中的“别墅里唱K”和“银龙鱼”则捕捉到那种看似触手可及却总是差一点🕐️的欲望。通过这些元素,揽佬将日常生活和梦想的落差,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越来越多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说唱作品开始破圈,特别是在川渝、陕西、西北等地的说唱中,地方文化与音乐风格的融合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像是川渝说唱的“土潮结合”风格、陕西的关中文化,甚至云南的佤族音乐,均在现代说唱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例如,西安的丸子专辑《关中》便通过将当地的民间文化与现代说唱结合,讲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结合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呈现,更是对地方故事的诠释与传递。
结语
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最容易被商业利用的,恰恰是那些最具个性且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创意形式。虽然这种快速复制的模式符合平台推荐机制,能够满足市场对“快消内容”的需求,但也容易导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被限制。最终,若过度依赖风格模板,可能会陷入文化表达的枯竭。
华语说唱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快的复制,而是更慢的探索。正如揽佬所展示的那样,真正的艺术力量来自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自我表达,而非简单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