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针对我们国家的文艺工作者,而且是针对全世界非英语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从英语叙事框架中走出来,如何独立于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之外讲述自己,这恐怕是一个难题。因为现有的国际社会,英语垄断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想要跳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不仅仅是要考验智慧,还需要考验创作者的耐力,毕竟,想要独立讲述非英语体系的故事,就必须要忍受自己无法在所谓的国际社会上被青睐。耐得住寂寞的人并不多,因此,能跳脱出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体系的故事也就凤毛麟角了。
当然,今天推荐的影片就是这一例证的范例。一个阿拉伯人在采用了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逻辑之后,本片索然无味了。
《希布》讲述的是一个以向导为传承的家庭只剩下了两兄弟,哥哥带着弟弟希布为一个英国军官担当向导,然而在寻找水源的路上,他们遭遇了埋伏,英国军官以及哥哥中弹身亡。留下了弟弟希布艰难求生。在一望无际的隔壁荒漠之上,小孩希布先是遭遇了被困井中,接着遇到了之前杀死哥哥的人,这个人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而在荒漠中,如果不能团结一致,就无法生存。于是,希布被迫跟他结伴而行,终于走出了荒漠。当旅途到了终点的时候,希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说《希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例,从本片的叙事逻辑上就能看出来。弟弟希布一直在哥哥的庇佑下快乐的生活,然而有朝一日,哥哥却一命呜呼了。独自一个人的希布想要快速的成长就必须要找到可以活下去的方式。而这个时候,困扰希布的就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了,最重要的还有一个随时可以构成威胁的仇人。
这是本片的基础设定,希布与哥哥之间的关系已经构成了兄弟叙事逻辑,在很多类似的电影当中,两兄弟最后的结局一般有这几种,反目成仇,分道扬镳或者是你死我活。本片的创作者在遵从这样的逻辑基础上并没有完全遵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设定故事,希布被设定成为一个与哥哥年纪相差悬殊的小孩,所以也就避免了上述的几种结局。
然而弟弟跟哥哥之间必然是无法共存的,想要讲述弟弟的成长,哥哥必然要死去。请注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逻辑,因为他们崇尚的是物竞天择,社会达尔文主义。因此,共存必然不是他们价值观之下的选项。所以说本片的哥哥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因为他们认为死亡之下的刺激,可以加速弟弟的成长。创作者没有跳出来这个逻辑,因此,本片的创作虽然看上去是在讲述阿拉伯人的故事,实际上这只是套壳。
而本片的第二个核心莫过于希布与自己的杀哥仇人之间的相处,这种如父如子的相处过程在影片的后半段已经给出了说明,当两个人走到最后之后,杀哥凶手当众说希布为自己的儿子。这个时候的希布才意识到,自己之前跟他的相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地。于是,幡然悔悟的希布手刃了自己的仇人。完成报仇雪恨的希布不过是做了跟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框架下的众多故事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弑父”。
西方中心主义有着很有意思的设定,下一代想要成长就必须要让阻碍自己的力量全部崩溃,所以他们不认可权力的和平交接。但凡有交接,就必须要死一个人,通常情况下,死去的是上一代的权势人物,站起来的是下一代的后起之秀。当然,共存以及和平是不存在的。在这个叙事框架内,希布必须要手刃自己的仇人,故事才算完整,而这种手刃仇人的时候,之前的救命之恩就显得很弱势了。希布自己后面一定会知道,如果不是他的仇人相助,凭借着他自己,自然是无法从沙漠中逃生的。
这就是本片的别扭之处,当我看到创作者是一个从小在英国长大的阿拉伯人之后,反倒有一种释怀的感觉,这确实是如此,如此规整的命题作文自然不是阿拉伯人可以完成的。这也就引发了上文提到的文化霸权问题,英语国家之外的国家究竟怎样才能算讲好自己的故事,这值得每一个创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你看,即便是一个阿拉伯裔,在接受了传统的英国教育之后,也只能按照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来讲述阿拉伯人的故事,更何况那些对于西方中心主义趋之若鹜的旁人呢?所以说国产电影想要崛起,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但凡没有梳理好话语体系就妄谈国产电影崛起,这就很好笑了。不要对于国外获奖太过于痴迷,因为你再努力,也只能是工具,并不会在别人的体系之内。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