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已经上映有一段时间,虽然影片获得了8.6的高评分,但舆论的风波依旧没有平息。令人咋舌的是,竟有超过1.2万名网友给出了差评,甚至连上海的某些主持人也忍不住对电影进行了公开批评。言辞犀利,直言电影立意不当,指责其不仅煽动了观众的情绪,还加剧了国人之间的仇恨,这一番话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然而,当央媒的声音出现时,电影的真正意义才被深刻揭示。每年都会有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今年的《南京照相馆》与《731》,但《南京照相馆》上映后,竟然遭遇了许多人群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一些家长认为电影过于血腥,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也有一些博主为了博取关注,公开批评该片为烂片,甚至开玩笑称“少一万块也不会去看”。他们认为看电影是为了放松,而这类沉重的题材让他们感到压抑,但不喜欢就不看,何必用贬低来引人注目呢?这种态度让网友愤怒,认为历史绝不能遗忘,先烈的牺牲也不是白白付出的。
不过,事态并没有平息,上海主持人周小畅再次出面,对《南京照相馆》提出尖锐的评价:“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应该是让大家更加珍惜和平,而不是煽动仇恨,为下一场战争铺路。”此言一出,立刻在网友间引起了热议,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电影并非为了煽动情绪,而是为了警示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
从电影的剧情来看,主线是通过照相馆洗片工阿昌的视角,展现了日军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影片中,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提供生死通行证却又反悔杀害。每一幕血腥的画面,令人痛心不已,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电影中的伊藤,表面温文尔雅,实则是个冷血的恶魔。在他拍摄“亲民照”时,因为婴儿的哭声打扰了他,他毫不犹豫将婴儿摔到地上并一枪打死。而电影的结局,伊藤切腹自杀,但实际上,这一角色的原型小津安二郎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死,反而成了日本著名导演,成就斐然,这一事实令人嘲笑。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人认为这些事已成为过去,指责电影过于偏激,认为侵华的日军大多数已不在人世,不能让他们的后代为此背负罪责。更有甚者,认为日本现在已经是一个友好文明的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如生活垃圾分类、微波炉和电饭煲等都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坚持认为电影煽动仇恨的人,似乎忽略了历史的真相。
然而,电影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继续仇恨,而是让人们正视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它不仅让我们警惕和平的来之不易,还提醒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还有一些网友提到,历史不能被遗忘,而正是因为先烈的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和平。
尤其是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一种警示。外国人甚至通过观看中国的历史纪录片,才了解日军的暴行,发自内心为我们创作了关于“731”的歌曲,这才是文化的传承和正能量的传播。那些抵制电影的人,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声音和外国人竟然站在了同一阵线?
对此,央媒也发声批评:《南京照相馆》通过一个普通邮差的视角、一个照相馆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残酷。遗憾的是,影片竟然引发了如此激烈的舆论战和文化争议,根本误解了电影制作的初衷。央媒强调,这不仅仅是捍卫一部电影,更是在捍卫民族尊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