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宇
电影《大风杀》海报
近期上映的电影《大风杀》,此前已斩获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与最佳编剧奖。导演张琪在创作谈中透露,影片采用了“音乐先行”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剧本尚未完成,近半数的电影配乐已提前诞生。音乐不再是后期合成的装饰品,而是从胚胎期就注入电影基因的创作母体。拍摄时,先行的旋律化身为片场隐形的指挥家:白客饰演的警察夏然在配乐调性的引导下,通过沉默与微表情传递压抑感,强化了角色的孤独与挣扎;摄影师根据音乐调性调整光影与镜头运动,如弦乐低沉旋律对应低角度跟拍,骤升触发仰镜头的急速拉升,使影像节奏与音乐律动高度同步,形成独特的视听通感。
选用“先行”于几世纪的古典乐段落作为叙事手段,显得尤为精妙合理。
影片中最具冲击力的暴力场景,恰恰始于音乐对空间的占领。骑着马前往市局求救的警方通信员小范,以最残酷的方式回到了派出所——他的尸体在马背上僵硬地挺立,脖颈悬挂的对讲机像一枚哑火的炸弹。这个本应给小镇居民带来希望的使者,却引发了镇民们惊恐的四散奔逃。就在街道上机枪嘶吼与汽车轰鸣交织的混乱中,小镇的广播突然炸响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辉煌乐章。铜管乐庄严的号角声里,匪首赵北山正通过广播对警员夏然喊话。钢琴华彩如激流奔涌,古典乐严谨的奏鸣曲式与街头暴力的无序形成尖锐对位,音乐恢弘的秩序感竟成了野蛮行径最讽刺的衬底,共同谱写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赋格。
与此同时,匪帮内部也上演着争权夺利的戏码——北山得力的手下因抢夺藏宝地图的账册被当场处决。一场激烈火拼,藏宝图的灰烬如黑蝶纷飞时,莫扎特《安魂曲》“落泪之日”的弦乐呜咽声悄然渗入画面。这是莫扎特生命最后未完成的作品,他的笔恰恰停在“落泪之日”第八小节,半终止和弦悬在半空……作为唯一知晓赃款埋藏点的“大嫂”,她在大哥北山的监督下书写着藏宝点,成箱的赃款被匪徒们从墓穴般的土坑中挖出。切换的场景与音乐中凝重、肃穆的赋格旋律形成奇妙镜像。音乐的庄严感仿佛命运的审判者,冷眼旁观着忙崖这座城市的罪恶与混乱,令人想起一句融合民间智慧与道德警示的俗语: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做尽,有你掉泪的时候。出现在镜头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隐喻在音乐中。
当匪徒们掘出赃款准备撤离时,大哥却突然下令袭击派出所。这个违背行规的命令让所有新招募的匪徒诧异——他们终于看清,在大哥心里,权力的认同远比金钱更具诱惑。然而时代的裂痕早已显现:新来的“临时工”小喽啰只认钱不认人,所谓的效命和忠诚都是有价码的。昔日统治力的瓦解,对北山的打击,无异于让他遭受沙尘暴般的肆虐。这时响起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这个小快板被视为葬礼进行曲。庄重的低音节奏像一支迈着沉重步伐的送葬队伍,由远及近,它始终伴随着主题和后续的变奏。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往日不可追,此时胶片上定格的,是那些早被音符写定的宿命。
“音乐先行”的创作方法,本质上是对电影本体的重新定义。当音符成为第一编剧,画面不单是故事的载体,它还是音乐的视觉诠释。这或许预示着电影艺术的新高度:我们不但可以用耳朵听电影,还可以用眼睛看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