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若想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必定要靠某种特殊的力量。暴力与恐怖,便是那种“力量”。《死神来了》系列正是凭借着无休止的死亡场景和极限的视觉冲击,撕裂了大众的心理防线,成就了其在恐怖电影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到了2025年8月22日,这部以超自然死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内地终于首次上映了。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原本以极致暴力为标志的《死神来了6》却被“审查”了,删减掉了一部分本应震撼观众的镜头,连环死亡场面中的血腥与痛苦被消减了些许,然而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了观众。
如此影片在国内“过审”,让人不禁要感叹,或许它早就背离了最初的恐怖与冲击本质。毕竟,不仅是大尺度的暴力问题,《死神来了》系列还涉及到不少迷信与伪科学的成分,单纯的“死神”与偶然事件的结合,早在前几部就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困惑。更何况,这个系列的根基并不在于逻辑的严谨,而在于死亡本身的狂欢。
对于《死神来了6》的删减,我们可以从其中一幕窥探到审查机关的担忧。开头那场在天空之景餐厅的崩塌场面,气氛紧张,血腥暴力的一切应有尽有,但唯独那一幕血肉横飞的钢琴砸中熊孩子的镜头被直接剪掉。或许,这种直白的暴力并不符合当下的审查标准。另一幕,年轻祖母艾瑞丝被“穿脑袋”的死亡场景被轻描淡写地处理,只看见飞来的一物击中她,而没有显现尖锐铁杆贯穿其面部的惊悚细节。或许是为了降低不必要的视觉冲击,但这不正说明了暴力与死亡,已被视为“不可直视”之物?
霍华德舅舅的面部被除草机碾压的那一幕,也被省略,镜头迅速闪过,没有给我们展示血肉模糊的细节,甚至没有留下太多血腥的痕迹。像这样深刻的恐惧和不安,电影里的角色似乎都在从一开始的极限暴力中逃离,逐渐进入了审查的“安全区域”。同样的处理出现在垃圾车碾压表姐脑袋的镜头上,我们仅能看到表姐的身体被压扁的模糊画面,紧接着切换到烧水壶发出的尖锐声响,仿佛是在通过声音告诉观众:这场死亡剧目已不再是无止境的深渊,转瞬即逝。
而这些只是删减的冰山一角。影片中其他许多死亡场景,比如“纹身男”埃里克的裆部穿环和表弟脸部被钢圈穿透的镜头,也被删减了。我们不再能看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只剩下角色突如其来的死亡,及其周围的环境反应——但这种处理,远不如最初的作品让人心悸。
即使如此,片中如电梯压成肉泥、火烧焦人乱跑、或结尾姐弟俩被圆木砸死的场面,若没有过于细腻的血腥特写,依旧得以保留。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点🕐️看出,《死神来了》系列即便经历了删减,依然保留了其一贯的暴力美学,只是掩盖了那些让人不忍直视的细节。暴力,依旧是这系列作品的核心。
《死神来了》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编剧杰弗里·雷迪克的一段生活经历。受一则新闻的启发,雷迪克创作出了这个围绕“死神”展开的故事:一位女孩在度假时收到母亲的预警,告诉她不要坐飞机,结果飞机发生了意外。这种“预知死亡”的情节,不仅深深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为后来的续集铺设了道路。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死亡的预兆成为了系列的一大固定套路:无论是飞机失事,车祸,还是过山车事故,各种突如其来的死亡情境交替上演,编剧们用层出不穷的死亡方式不断迎合观众对极限暴力的需求。
然而,正如编剧所言,他也为自己挖了个大坑。一开始,他可能只是想创作出一部带有极限恐怖和震撼效果的影片,谁料随着系列的延续,他不得不一再堆砌各种死亡方式。每一次构思,都像是在挑战自己是否能突破上一部的极限,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死亡循环。编剧自己也感叹:“剧本太难写了,早知道就设计一个具象化的‘死神’角色。”
尽管如此,这一系列却在观众中收获了极高的票房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成了死亡的过客,死亡也变得机械化、模式化,似乎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一场充满观赏性的“表演”。这种荒诞的生死循环,也正是《死神来了》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如今,《死神来了6》即便经历了删减,依然没有让这条死亡之路停歇。或许,这正是暴力美学的胜利——即使被审查制度压制,恐怖与死亡依旧在银幕上呈现。对于这部系列的最终结局,我们不妨怀着一丝期望,愿电影在继续延续暴力和死亡的同时,能给我们带来一线希望。在绝望与恐惧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机”?
在这永无止境的死亡与重生中,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像那电影中的幸存者一样,顽强地活下去,最终战胜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