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沉静而克制的艺术力量赢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之时,一股蓄意浊流在网络空间骤然翻涌。“消费国耻”“带动仇恨情绪”“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等不实言论,打着“艺术批评”的旗号,污蔑影片进行“仇恨教育”,借势“百家争鸣”环境,误导舆论走向,企图掀起一场看不见“腥风血雨”的战争。
有人说“拍这种题材就是赚眼泪钱,是借着爱国情怀来捞钱的”;有人说“剧情就像豆腐一样,轻轻一碰就散了”,导演头像被P成遗像,主创们遭受着“网暴”,1.2万条被人耻笑的差评,甚至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方账号评论区被恶语围攻……这些肆意妄为的言行,并非吐槽观影感受这么简单,不怀好意、混淆视听、偏离电影本身的言论如同社会毒瘤,在公众认知的土壤中撒下质疑与割裂的种子,是要让南京遭受日军暴戮的那段血泪史,在所谓“理性”的伪装下被模糊、被歪曲、被遗忘,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出的叫嚣和挑衅。这些言行的背后,实为动摇民族精神之根基。
然而,电影《南京照相馆》本身,就是对网络恶意言论最无声也是最雄辩的驳斥。影片没有渲染仇恨的烈火,而是依托“京字第一号证据”,将镜头投向1937年南京城陷入黑暗深渊中的一间照相馆,以7个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的视角,从最初只求在战争中活下来,到面对亲手洗出罪证、日军丧失人性的暴行、山河被毁民族存亡的危机,唤醒了这群小人物的民族正义感,他们以手中相片为武器,在暴行肆虐的炼狱中,以生命为代价留存罪证。艺术制作的极力克制、对个体命运的静心凝视、对民族尊严的执着坚守,恰如精妙的显影液,令“仇恨教育”等污蔑行径在真相面前无所遁形。荧幕上小人物的细腻演绎,承载着大量文献、回忆录、采访等等历史资料的真实还原,电影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在极力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用最直观的镜头有力对抗别有用心的舆论战。
电影《南京照相馆》让观众真正分清对与错、认清敌与友。松井自称对中华文化“喜爱”,孙中山题字的牌匾被肆意涂抹的镜头,暴露其赤裸裸的强盗真面目;深受军国主义荼毒的伊藤与阿昌以“朋友”相处,得知阿昌调包他的胶片后,撕碎“朋友”面具想要将阿昌置于死地。观众读懂了老金慷慨传授阿昌洗照片的技艺叫作喜爱、毓秀勇敢地坚守唱戏曲叫作喜爱,7个小人物在暗房里相互扶持这才是朋友,给中国难民提供避难场所和医疗救助的国际人士才是朋友。伪善伪装不能代替真相,在纷杂的网络声音中,就要辨识真伪、认清敌友,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打赢试图模糊历史事实、割裂民族精神的舆论战。
众多网友直呼要“二刷电影”,9岁男孩观影回家后把收藏的奥特曼卡牌撕个粉碎,捐赠抗战照片的法国友人马库斯一行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哽咽哭泣,北美观众直呼“简直不敢相信”。历史不应被遗忘、被扭曲,不论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还是不曾在课本中了解这段历史真相的西方人,都会从这部影片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想,这正是电影所带来一种具有打破地域和种族隔阂的精神力量,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珍贵礼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铭记历史不是铭记仇恨,是要筑牢民族精神的基石,以坚定信念和强大勇气抵制网络浊流的入侵,汇聚磅礴伟力主动打赢“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如导演申奥所说,影片的创作更意在传递“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苦难的宝贵经验”。张宁芮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