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光鲜的4亿票房背后,71岁的陈佩斯却走在一条让人心酸而无奈的路上。他执导、担任编剧并领衔主演的《戏台》经历了跌宕起伏、委屈与坚持,直到上映超过一个月,最终累计票房突破4亿。这份数字看起来并不算少,但对这位老艺术家来说,真正落到手里的,,却远没有那么乐观。让我们把其中的分账与成本挖得更清楚一些。
首先,票房的分账结构并不属于制片方单独享有的全部。票房分成通常以三方分配:电影院🎦拿走最大的一份,近一半的票房被影院收入,其次才轮到制片方,剩下的则由其他参与方分配。《戏台》最终的4亿票房,影院获取约1.86亿,制片方获得约1.33亿。
在这1.33亿的制片方分成里,陈佩斯身兼导演、编剧和主演,代表制片方拿到的票房大约是1.33亿。影片成本据称高达1亿,因此扣除成本之后,落在他手里的净额大约只有3,300万左右。这个数字对普通人而言,已经是一个惊人的金额,但在电影圈里却很难被称作“丰厚”。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3,300万并非陈佩斯个人最终的净收益,因为一个电影的成本通常不包含上映时的宣传推广费用。由此可见,《戏台》的宣传力度相当大。如果把宣发成本也剔除,实际到手的票房就会进一步下降,可能跌破3,000万的大关,但这仍只是理论上的“到手”数,真正落在个人名下的金额未必如此乐观。
若将话题再往前推一步,黄渤作为影片的主要角色之一,据说放弃了约2,000万的片酬,选择零片酬出演。若再按文中的设想把同样的2,000万从陈佩斯的口径中扣除,理论上到陈佩斯手里的票房数将进一步缩减,最终可能降至约1,000万左右,扣完公司税与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的数额将不多。
《戏台》是陈佩斯耗费十年心血、锻造出的一部高分作品,若以艺术高度与品格来衡量,理应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此。他如今已71岁,未来是否还能够推出新作,仍是一个未知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戏台》上线的网络渠道若能带来更多的分账份额,或许会给这位老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希望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