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鞋日记》可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是萨曼京大师从 1992 年拍到 2002 年的电视系列作品,足足有 19 部,每一部都在讲 “性与爱” 的故事,还特别擅长挖女性♀️心里的小想法,风格又唯美又好懂,比另一位大师丁图布拉斯的作品更让人容易接受。
先说说这个系列的 “特别设定”—— 第一部很不一样,是个单独的完整故事,还请来了《X 档案》的男主角🎭️大卫杜楚尼主演。那时候大卫杜楚尼正是人气高的时候,他在第一部里演的角色很有魅力,把故事里的情感张力拉满,也为整个系列开了个好头。可从第二部开始,大卫杜楚尼的角色变了,不再是故事主角🎭️,而是成了 “读信人”—— 每次故事开始前,他会拿出一封封来信,念出信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每部里的核心内容,这种 “读信串联” 的方式特别有意思,像有人在耳边讲秘密,很有代入感。
除了第一部,后面 18 部全是 “三个小故事” 的模式,每个故事都聚焦不同女性♀️的经历,深挖她们面对 “性” 和 “爱” 时的心理。这些故事里的女主角🎭️,身份各不相同:有普通白领,有艺术家,有家庭主妇,还有自由职业者,她们遇到的情感困境也不一样 —— 有的在婚姻里感到空虚,有的在婚外情里挣扎,有的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爱情还是欲望,还有的在传统观念和自我需求之间纠结。
比如有个小故事,讲一个已婚的女画家,跟丈夫的感情越来越淡,生活过得像一潭死水。直到她遇到一个欣赏她画作的男人,对方既懂她的艺术,又能看穿她内心的孤独,俩人慢慢产生了感情,还发生了亲密关系。可女画家特别矛盾:一边贪恋这份被理解的温暖,一边又愧疚对不起丈夫;一边享受身体的愉悦,一边又怕这份感情会毁掉自己的生活。故事没批判她的选择,而是细腻地拍了她的犹豫、心动和痛苦,把女性♀️在婚姻与欲望之间的拉扯,刻画得特别真实。
还有个故事更大胆,讲一个年轻女孩,从小被教育 “性是羞耻的”,可她自己却对身体和欲望充满好奇。她偷偷看相关的书籍,还尝试跟不同的人接触,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随便的亲密,而是 “有爱的性”。这个故事把女性♀️探索自我欲望的过程拍得很坦诚,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把 “好奇” 当成坏事,反而传递出 “了解自己的欲望并不可耻” 的态度。
这个系列的 “大尺度”,主要体现在对 “性与爱” 的直白刻画上。有不少亲密戏份,镜头拍得很唯美,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展现角色的情感 —— 比如男女主角🎭️亲密时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里的温柔或试探,都在传递 “性不只是身体接触,更是情感的连接”。而且故事里从不回避女性♀️的欲望表达,不像以前有些作品,只拍男性♂️的需求,而是把女性♀️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让观众看到女性♀️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萨曼京的风格确实很 “唯美”—— 画面构图特别讲究,比如夕阳下的街头、充满艺术感的房间、海边的日落,这些场景都拍得像画一样;还有角色的服装、妆容,也都透着精致感,哪怕是亲密戏份,也不会让人觉得低俗,反而有种 “美感”。跟丁图布拉斯比起来,萨曼京的故事更 “温和”,没有那么多极端或晦涩的情节,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比如丁图布拉斯的作品可能会有很多压抑或扭曲的剧情,而《红鞋日记》里的故事,哪怕有痛苦和挣扎,最后往往会让角色找到一点🕐️自我,或者让观众明白 “每个人都有追求爱与欲望的权利”。
大卫杜楚尼的 “读信人” 角色也很关键,他的声音温和又有磁性,每次念信的时候,都像在引导观众进入故事,不会让三个小故事显得零散。而且他的存在,也像一个 “旁观者”,不带评判地讲述别人的故事,让观众能更客观地看待角色的选择。
整体来看,《红鞋日记》不只是一个大尺度系列作品,更像一部 “女性♀️情感教科书”。它用 19 部的体量,讲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故事,让观众看到不同女性♀️在性与爱里的挣扎、成长和觉醒。不管是已婚的、未婚的,年轻的、年长的,都能在故事里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或者对 “性与爱” 有新的理解。
要是你对 “女性♀️如何面对性与爱” 这个话题感兴趣,这个系列真的值得一看 —— 它不会教你该怎么做,却会让你明白:每个人的情感和欲望都是独特的,不用被别人的看法绑架,只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萨曼京那唯美的镜头、细腻的情感刻画,也会让你觉得,探讨 “性与爱” 是一件很美好、很坦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