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一号》里何超仪演的邓丽嫦(阿嫦),打小在平民家庭长大,心里藏着个执念:赚够钱买套能看见大海的房子。为了这个目标,她拼得像头牛——白天在银行当话务员,对着电话讲得口干舌燥;下班了不休息,马不停蹄去干两份兼职,累得倒头就能睡;甚至还跟同事串通,利用工作便利偷偷捞外快,啥苦都能吃,啥钱都敢赚,就盼着早点凑够首付。
终于,阿嫦盯上了豪华大厦“维多利亚一号”的房子——站在阳台就能看见海,完全是她梦想中的样子。眼看着存款快够首付,她天天数着日子等签合同,连怎么装修都想好了。可偏偏赶上楼市疯涨,房主临时变卦,哪怕赔违约金,也不肯按原价把房子卖给她。
这一下,阿嫦彻底垮了——她熬了那么久,吃了那么多苦,眼看梦想就要实现,结果被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那种从云端跌进谷底的绝望,把她逼得快疯了。就在万圣节前夜,这个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女人,心里的弦彻底断了,揣着满肚子的恨意,一步步走进了维多利亚一号。
接下来的剧情,完全颠覆了“努力女孩”的形象——阿嫦像变了个人,眼神里全是狠劲,在大厦里开始了疯狂的报复。电影的“大尺度”在这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血腥暴力场面毫不避讳:她遇到阻碍自己买房的人,不管是房主、中介,还是碰巧撞见的住户,都没手下留情,手段残忍得让人头皮发麻。
比如有段戏,她闯进一户人家,为了不被发现,用极端方式解决了屋里的人,血液、打斗痕迹真实到让人不敢直视;还有她跟大厦保安周旋时,明明体力不占优,却靠着狠劲和事先准备的工具反杀,整个过程紧张又压抑,每一个镜头都在冲击着观众的神经。
但这些大尺度场面不是瞎堆砌,背后藏着阿嫦的绝望和疯狂。她不是天生的坏人,是被“买房梦破碎”逼到了绝境——从小过够了苦日子,以为有套海景房就能改变命运,结果现实给了她最狠的一击。她的报复,看似是针对房主,其实是对“买不起房”的残酷现实的反抗,只是用错了方式,走上了不归路。
电影里还穿插了阿嫦的过往:小时候一家挤在小房子里,看着别人的海景房满眼羡慕;长大后拼命赚钱,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这些细节让她的“疯狂”更有说服力——不是她想变坏,是长期的压抑和最后的打击,把她的理智彻底吞噬了。
比如有个镜头,阿嫦杀完人后,站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看着窗外的大海,脸上没有笑容,只有麻木和空洞。那一刻能看出来,她其实早就知道,就算杀了人,她的梦想也回不来了,她只是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心里的不甘和痛苦。
整体来看,《维多利亚一号》不是单纯的暴力电影,而是用残酷的方式揭露了“买房压力下的人性扭曲”。阿嫦的悲剧,既可怜又可恨——可怜她被现实逼到绝境,可恨她用伤害别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电影里的大尺度场面,既是视觉冲击,也是对现实的讽刺:当一套房子成为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性会变得多么脆弱和可怕。看完让人心里发寒,也忍不住思考:为了一套房子,失去理智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