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到周五,荔枝广场便迎来一片繁忙景象。从下午的红毯上班直播,到晚间的歌舞舞台,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录制信号灯亮起的瞬间,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瞬时被打破,整个场面随即进入高潮——这正是江苏卫视新节目《打歌2025》的魅力所在。
节目规则简单明了:没有滤镜,也没有后期修饰,所有的表演都通过直播同步传递给观众。歌手的呼吸、情绪变化,甚至是偶尔的失误,都毫不掩饰地展现给观众。节目首期,蔡依林在演唱完《PLEASURE》后笑着表示:“Live演出总会有些小插曲,但也正因此,观众能看到无法复制的惊喜。”她认为,舞台上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瑕疵,恰恰成为了这档节目最独特的魅力。
对于节目组而言,这种“无滤镜”的设定无疑是一次技术挑战:多机位的信号传输需要无缝衔接,后台与主舞台的衔接要精准无误,突发情况也要随时应对。与录制节目相比,直播的不确定性无疑更具风险——它可能导致舞台出现瑕疵,但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瞬间,使得观众对这一时刻留下深刻印象。
在如今的新歌推广环境中,能够呈现这种真实舞台的机会已十分稀缺。它不仅要求歌手具备强大的创作力与现场表现力,还要求团队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节目敢于选择这种大胆的方式开启,正是展示了“不怕跌倒”的勇气。
“打歌”拥有更多样的表现方式
《打歌2025》有一个硬性规定——只能演唱新歌。节目中绝不会有翻唱经典或翻新老歌,所有表演都是全新的创作。这意味着歌手站在舞台上时,既没有情怀的加持,也没有历史热度的依托,观众对他们的作品既是第一次听,也是第一次评价。
在这种“零基础”的环境下,新歌的首唱尤为重要。在第二期节目中,刘端端带来了新单曲《不如不见》,展示了他跨界的勇气。上周播出的第四期节目,更是连续首唱了两首新作:吴垚滔的《芸芸》通过快节奏的说唱和犀利的歌词直击社会现象;陈立农的《完美猎人》则通过高难度的音域跨度,展现了其日渐精进的唱功。对于歌手来说,首唱新作不仅是亮相的时刻,也是实力的证明。
在“首唱新歌”之外,节目呈现的风格依然丰富多样。阿云嘎的《知己》更像是一部凝练的音乐剧;龚琳娜的新作《问西湖》融入元曲戏腔和细腻身段,把舞台变成了流动的水墨画;王赫野用《手心海》展现情感的拉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陈卓璇的《深海之息》以婉转动人的歌声打动全场。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和评审的双重认可,也分别获得了当期“最能打歌曲”的称号——节目为此设立的评选机制结合了大众投票和专业评审,既反映了现场的热度,也关注了音乐的完成度。
老将与新人的同台竞技,使得《打歌2025》展现了一个多层次、丰富的华语音乐风貌——既有经验丰富的歌手的沉稳表达,也有新鲜创作的生气勃勃。
双轨评审机制的公平性
节目的“双轨评审”机制为新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估平台:100位大众代表代表市场反馈,10位专业评审则关注艺术性。观众的投票和专业评审的评分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现场的热度,又为创作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反馈。然而,由于高密度的新歌首唱和舞台信息量大,部分观众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这些全新的旋律。
拉长新歌生命周期
在如今短视频和算法推荐主导的时代,许多新歌的热度往往只能维持几天。《打歌2025》试图打破这一常规,延长新歌的生命周期。
在节目直播前一周,ai荔枝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会提前启动预热活动;直播当天,观众可以通过ai荔枝和TME平台参与投票、助力专区;节目播出后,Live音频和剪辑片段会迅速上线,继续在平台上传播。这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一个闭环,将观众的参与感、反馈与节奏紧密结合,赋予了节目的生命力。
平台合作不仅限于江苏卫视和ai荔枝,爱奇艺、TME、抖音、B站等多个平台也参与其中。这种多平台协作,不仅让节目覆盖更精准的音乐受众,也形成了立体、可持续的传播生态。舞台的存在不再局限于直播的那一晚,而是通过不同平台继续发酵。
真实舞台与互动的“相互拉扯”
不久前,一段关于《打歌2025》的录制暖场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节目导演激动地对台下的观众说:“小红书不够,微博不够,抖音不够,朋友圈更不够,所有平台都要发一遍(现场直拍)。”这种互动方式对不少网友来说既陌生又接地气,一些评论甚至认为“导演比台下的粉丝还兴奋”。
《打歌2025》的目标显而易见——通过真实的舞台和持续的互动,让新歌得到持续的曝光。真实本身就充满了冒险,直播的不可预测性可能让节奏变得紧张,细节不够完美;而复杂的互动链条对节目制作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断层都可能影响观众的参与感。但正是这种挑战,构成了节目的独特魅力。
总结
从多个维度来看,《打歌2025》无疑是一次具有风险的尝试。节目坚持直播,将音乐的即时性还给舞台;要求歌手演唱新歌,摒弃了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通过跨平台互动延长作品生命周期,创造了更多触点。这条道路并不轻松,但《打歌2025》并未将自己打造为一场单纯的流量秀。它不仅不依赖怀旧金曲,也不依靠剧本化冲突来制造话题,而是通过舞台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以数据和反馈回馈创作。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持续稳定运作,《打歌2025》有潜力成为华语音乐的每周新歌曝光窗口,为歌手提供持续的舞台机会,让作品在跨屏、多平台传播中找到固定观众,也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每周五,去听点新歌吧”。
转自:国家广电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