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换个环境,意义完全不同——这不是双标,这是人性
前几天,时尚女王苏芒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因为她在社交平台中的一番“双标”言论:在中国说“家务是牢笼”,到了法国却“伺候婆家十几口人还很快乐”。
网友们立刻炸锅了:“洋奴媚外!”“伺候中国人就不行,伺候外国人就开心?”
但江叔今天要说句扎心的大实话:苏芒的反应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赤裸裸的人性真相。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关系中,给人的感受就是天差地别。
今天江叔就带你扒开表象,看看背后的深层逻辑。
01 家务是不是牢笼,关键看有没有“被看见”
为什么在中国做家务是牢笼,在法国却快乐?
核心差别在于:你的付出是否被看见、被尊重、被感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做家务被视为“分内事”。
婆婆觉得“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丈夫认为“不就是做顿饭吗”,孩子觉得“妈妈就该照顾我”。
你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没人感激,没人尊重,只有挑剔和指责。
而在法国家庭中,苏芒作为“外人”,她的付出被看作“情分”而不是“本分”。婆家人会真诚感谢,丈夫会感到骄傲,甚至邻居都会夸赞“中国媳妇真能干”。这种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足以抵消劳动的辛苦。
人性的本质就是:宁愿辛苦被感激,也不愿轻松被忽视。
02 自愿选择 vs 被迫接受:天壤之别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做家务是自愿选择还是被迫接受?
在中国,很多女性♀️是被迫承担家务的:“你是女人就该做家务”“别人家的媳妇都能干,你为什么不行”。
这种被道德绑架的付出,再轻松也是负担。
而在法国,苏芒是自愿选择展示中华美食、经营家庭关系的。没有人强迫她,她可以今天做十道菜,明天叫外卖披萨。自主权在手,苦差事也成了享受。
这就像同样是跑步,被逼着跑一千米和自愿去晨跑,感受能一样吗?
03 文化差异:表演性家务 vs 真实性生活
中国家庭的家务往往是“表演性”的——不是为自己生活,而是表演给别人看。
地板要一尘不染,因为怕邻居说闲话;饭菜要八菜一汤,因为怕婆婆挑剔;孩子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为怕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而在法国,家务更回归本质:为了一家人吃得开心、住得舒适。没有那么多外在眼光和评判标准,自然也就少了无数内心戏和精神内耗。
中国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太多“表演性付出”。
仿佛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演给别人看。
04 婚姻地位:你是保姆还是女主人?
最扎心的一点🕐️是:在中国你是免费保姆,在法国你是女主人。
很多女性♀️在中国家庭中,本质上就是个不领工资的保姆。
没有决策权,没有尊重,只有干不完的活和挑不完的刺。
而在法国家庭中,苏芒显然是受到尊重和礼遇的。
她做饭是展现中华文化,是给婆家“面子”,是增进感情的桥梁。
她的地位不是保姆,而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家庭关系的纽带。
做同样的事,地位不同,感受自然天差地别。
05 短期体验 vs 长期煎熬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苏芒在法国伺候婆家十几口人,很可能只是短期探亲时的表现。
而中国女性♀️面对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务劳动。
偶尔做一顿大餐是乐趣,天天做三顿饭是折磨;偶尔招待客人是热情,天天伺候一大家子是奴役。
短期体验和长期煎熬,根本是两码事。
用短期体验的快乐来否定长期煎熬的痛苦,不是蠢就是坏。
江叔总结:
苏芒的“家务双标”引发争议,但背后暴露的是中国女性♀️普遍的困境:
付出不被看见,劳动不被尊重,选择不被允许。
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人性最真实的反应:任何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看见、被感激。
所以,别急着骂苏芒“双标”。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中国女性♀️在家务劳动中也感受到快乐和价值?
江叔给你三条实用建议:
第一,家务要共同承担,不能默认是女性♀️的义务
夫妻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谁都不是天生的保姆。
第二,付出要被看见和感激
无论谁做家务,另一人都要表达感谢。一句“老婆辛苦了”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减少“表演性家务”
别太在意外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活,为真实的生活质量做家务,而不是为别人的眼光。
最后江叔要说: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让女性♀️离开家庭,
而是让家庭劳动被看见、被尊重、被合理分配。
什么时候中国女性♀️做家务也能感到快乐,那才是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