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说“张翰完了”,也别忙着为他辩解。娱乐圈️就这么回事,今天风头无两的人,转眼就可能面临崩塌。谁都不能保证一辈子都能站在顶峰,风水轮流转。张翰最近这三个月,真的是把这一规律走了个遍:接连四个大麻烦,哪个都能把他搞得头破血流。
问题不在于他没有作品,而在于他太想“全能”。演员🎭️、老板、制片人三顶帽子一起戴,结果谁也没戴稳。李亚鹏说过一句实话:“演戏的钱好赚,做生意的钱才是真刀真枪。”张翰偏偏往这条路走了。
张翰当年火起来靠的是什么?霸道总裁人设。无论是《流星雨》还是《杉杉来了》,女主单纯,男主冷酷霸道,观众一看爽,就坐稳了他的地位。可是,霸总这个套路吃了十年,观众还能不腻吗?你看看胡歌、陈晓,早早就开始转型,往正剧、年代戏靠。张翰呢?一直卡在偶像剧和现实剧之间,不知道该怎么下定决心去改变。直到他演了《东八区的先生们》,本想着能展现新时代都市男人的日常,结果反响惨不忍睹。那不是一次失败,而是彻底砸了他在观众心中的“滤镜”。以后他再演什么角色,观众都会放大镜一样挑毛病。
后来他演的《珠江人家》口碑有点回暖,但观众的心态已经变了:不是“他真棒”,而是“比之前好一点🕐️”。滤镜碎了,剩下的就是挑剔。
这三个月的四连击,单拎出一个都够大麻烦,合起来简直是致命打击。
第一桩,餐饮投资的起诉。明星️投资餐饮并不新鲜,但能成功的少之又少。张翰回应说自己早就退出公司、实缴出资,听起来像公关稿。可股东意见不合,公众不管你合同里写了什么,他们看的是结果:“明星️开店,翻车了。”标签已经贴上了。
第二桩,41岁还演高中生。这事看似小,实则影响极大。观众的反感来自于觉得张翰“不自知”,明明年纪在那里,却还要演十几岁的学生。演员🎭️挑战跨度角色没错,但得选对时机和方式,不然就是笑话。
第三桩,合同纠纷。两家工程公司起诉,事情简单说就是项目出了问题,钱没谈拢。张翰作为投资方之一,站在明星️的位置,公众关心的不是法律细节,而是“被告”两个字。
第四桩,股权被冻结。165万股权冻结三年,虽然金额不算巨大的,但在商业圈,这可是信用黑点。其他投资人一看,“哦,这人有被执行记录”,马上就会打退堂鼓。
这四个麻烦加在一起,演艺、投资、信誉,三方面都受伤,张翰如今正被全方位围攻。
李亚鹏曾说过:“演戏简单,做企业复杂。”当时大家可能觉得他在装逼,觉得他拍戏不红就跑去做公益和生意,结果把自己赔进去。可现实摆在眼前,张翰这三个月不就是在应验这句话吗?
演戏的事,再差也就是口碑好坏,剧好剧烂,顶多被骂两句还能翻身。但一旦牵扯到资本和合同,法务和账本📒可不管你是明星️。明星️开公司,在粉丝眼里是“名利双收”,在现实里其实就是高风险的游戏。
李亚鹏是先行者,虽然最后血亏,但留下这句话;张翰呢?偏不信邪,非得亲自去试。
张翰现在41岁,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对一个男演员🎭️来说,这就是中年“卡位战”的开始。看看黄晓明,虽然也被质疑油腻,但转型综艺、正剧,慢慢开辟了新路。再看看靳东,专心演中年职场剧、律政剧,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张翰呢?一边想演年轻偶像,一边想挑战年代正剧,还想做生意,结果哪一边都没站稳。
张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选准赛道。他这些年一直在消耗观众的耐心。从一开始粉丝对他霸总人设的滤镜,到《东八区》时滤镜破碎,再到现在一连串的商业纠纷和法律麻烦,观众的耐心已经快耗尽。公众对明星️的反应要么是追捧,要么是看笑话。现在,更多人是在看他的笑话。
张翰想要自救,唯一的办法就是专心演戏。别再折腾那些餐饮、影视投资的坑,还是把精力放在作品上,或许观众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问题是,他愿意低头承认这一点🕐️吗?明星️最怕承认自己“不适合做生意”。但现实很残酷,再硬撑下去,只会摔得更惨。
张翰这三个月的“顶不住”,不仅是他个人的危机,也是娱乐圈️的一个缩影。许多明星️以为流量大就能轻松转型做企业家,结果,留下的只有官司和债务。李亚鹏的“血书”如今看来确实有道理。张翰,要不要学会收手,就看他能不能熬过这一轮的连环噩耗。要是再不醒悟,下一个三个月,他可能就没机会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