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翻转的叙事里,先揭开“现象级热度”的背后逻辑:热搜像潮水般连绵而至,一部剧集的热度往往被资本与话题炒作共同推向顶点。热搜层层叠叠,演技堪称对决的配角群像反而成了最亮眼的焦点,仿佛一场无声的“神仙对决”在荧幕外悄然上演。这种热度并不等于作品质量的全面认可,虽有热闹,但也伴随高开低走的命运。豆瓣评分从开分7.5滑落到7.3的趋势,恰恰折射出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爆款”。
真正的现象级 blockbuster 应该是另一部剧作——《山花烂漫时》;它的豆瓣评分自开分9稳步攀升至9.6,然而却鲜少在头条热搜榜上频繁出现。若以“现象级”衡量热度与影响力,这两者并非完全等同——热度可以来自舞台灯光下的营销风暴,而影响力更往往来自作品触及的思想深度与观众的长期讨论。
对当前这部剧的批评点并不少,如将杨幂纳入核心阵容,似乎更多是以流量而非演技为首要考量;而剧情中的若干桥段也经不起推敲。天牛庙村遭匪患而宁绣绣舍己救人、封四如神祇降临般一出手就压制匪徒的情节,若以现实主义为基底去审视,仍然显露出一套西方叙事传统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人性论的影子。这些设定的存在,使整部剧在“现实感”与“浪漫想象”之间寻找平衡,却在无意间偏离了历史与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不可忽视的是,该剧最大的硬伤在于以“在写实现实基础上揉入浪漫主义色彩”为旗号,试图用温柔的叙事照亮人物与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叙事策略,明显带有为被推翻的地主阶级洗白的现代偶像剧取向,试图用情感安慰来替代历史的多维真实。宁老财巧取豪夺、把持大片土地的桥段,竟被呈现为一种命中注定的善行;而宁学祥宁要地不赎的选择,最终在临终时却“成佛立地”,把藏粮救村、献地立公的行为包装成道德高度。这一切,实在难以摆脱对土地革命历史意义的颠覆与淡化。
如此处理,必然在观众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上造成冲击。对一些不了解历史脉络的观众而言,剧中对地主的描写容易滑向误解,甚至引发将“勤劳致富”“勤俭发家”错认为地主阶层本应如此的误解与美化;而现实却是地租、苛捐杂税以及生产力被土地垄断所严重压制,农民失地与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制度与阶级结构的长期存在。这与历史的真相相去甚远,却可能在大众心中留下“地主即勤劳者”的错觉。
当下社会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影视文本本身,而是延展到对阶级与价值的认识。宪法的序言明确指出: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的存在已被历史所抹去,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持续;党章总纲也强调,国内与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下,阶级斗争在某些条件下仍有激化的可能。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庙堂之上对历史的叙述,不能成为对过去的美化工具;民间的价值观在现代多元影响下日渐丰富,但也亟需建立清晰的历史自觉与伦理判断。
如今,平和的社会状态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公开论述的自由化潮流,与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并存,带来信仰的缺失与价值取向的模糊。996 的工作文化被一些人美化为“福报”,外卖骑手在高强度拼搏中承受事故与风险,却常常难以获得工伤保险的保护;而把“马爸爸”这类现象视作常态的讨论,更让人质疑教育与价值体系的健全程度。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并非简单的效率与成功,而是追求平等与公正之间的平衡与实现。
综观这部剧及其引发的广泛讨论,值得我们反思的不止是叙事技巧的优劣,更是影视作品在呈现历史与社会时应承担的责任。它们是镜子,映照不仅是人物命运的起伏,更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走向。影视创作应在尊重历史真实、理解社会结构的前提下,探索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与更清晰的价值导向,避免以片面叙事给观众造成认知偏差。唯有如此,影视作品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自省与进步的真实力量,而非仅仅成为热搜背后的一时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