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马兰”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但一提到《西游记》里的唐僧娘亲,几乎没人会忘记她——那短短几分钟的镜头,虽然没有台词,却能深深印在观众脑海里,站在绣楼上的那一幕,成了经典。这种“短小精悍”的表演,真不是随便哪个演员🎭️都能做到的。
那么,这么短的戏份,能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背后也有不少故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当时杨洁导演在选演员🎭️时的用心。那时,《西游记》拍摄过程中,导演和剧组都力求精益求精。杨洁常说,要拍出老祖宗的韵味,演员🎭️选角绝不能马虎。唐僧母亲这个角色,虽然戏份少,但一出现就必须让观众眼前一亮。她不仅要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要展现母亲的温柔与坚韧,最重要的,得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杨洁导演几乎翻遍了全国剧团的资料,终于发现了马兰的照片和演出记录。她当时立马决定:“必须是她。”然而,问题来了,马兰当时是黄梅戏的明星️,剧团的演出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抽不出空来。西游记剧组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资金紧张,但他们依然不肯放弃,一心要请她来参演。
最终,剧组想尽办法筹集了两万多块,专门包了一架飞机去接她——在那个时代,这可是笔巨款,相当于今天几万块。杨洁导演觉得值,因为她深知,马兰的演技绝对能撑起这个角色。马兰也非常拼,刚演完一场戏,妆还没卸,就被剧组拉去机场,整一路都没停歇,连一口热饭都没吃。现在有些演员🎭️可能会抱怨几句,但她全程没有一句不满。
到了拍摄现场,剧组已经准备好了戏服。她一换好衣服走出来,全场瞬间安静——不是没人说话,而是大家都被她的气质震撼了。她站在绣楼上一秒钟,整个人的端庄和温柔就像从古画中走出来的角色。最特别的是,她只给了半天时间拍摄,根本没有排练时间,可她的每个动作都准确无误,眼神中的情感也恰到好处,几乎一镜即过。
回想起来,这哪里是运气,完全是她多年黄梅戏的积淀。她把黄梅戏的动作技巧融入到表演中,甚至是那微微颤抖的动作,都无声地传达了母亲内心的痛楚。导演回忆说,拍摄那场戏时用了17分钟的胶片,每个镜头都不舍得删减,最后剪辑出来的三分钟,成了《西游记》最令人难忘的片段之一。这种用“身体说话”的能力,绝不是短时间能学来的。
相比之下,现如今的一些古装剧似乎差距太大。记得最近看到一部古装剧,演员🎭️们站在绿幕前,走路摇摆不定,手臂僵硬,眼神空洞,全靠后期修图撑场面。而《西游记》那时,导演杨洁带着剧组跑遍了全国,选择了真实的自然景观,演员🎭️们也特别敬业。比如六小龄童,为了拍孙悟空,经历了六年的拍摄,不知道摔了多少次,始终没有抱怨。马兰也是如此,尽管只有几分钟的戏份,她从不敷衍,敬业精神值得当下的演员🎭️们学习。
事实上,马兰本身并非从事影视表演,而是黄梅戏的演员🎭️,在这个领域里,她早已是举足轻重的人物。19岁时,她就成为剧团的主力,不仅唱得好,还能轻松驾驭女扮男装的角色。黄梅戏界的许多后辈都深受她的影响。如果没有她几年的精彩演出,许多经典剧目恐怕今天都鲜为人知。她能演好唐僧娘亲,绝非偶然,而是她多年来的功底在背后支撑。
尽管《西游记》让她在影视圈一炮而红,但马兰并没有选择留在影视圈,而是回到了黄梅戏剧团,继续专注于她所热爱的事业。这种不追逐热点、不随波逐流的定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后来,她与作家余秋雨结婚,虽然外界有不少议论,但他们不为他人眼光所动,生活平静而充实。两人还曾共同策划并演出过一个音乐剧项目,虽未获得观众热烈反响,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马兰渐渐减少了公开演出,转向幕后开设工作室,继续为黄梅戏事业贡献力量。
现在,她已经定居上海,年过六十,但每次亮相,依旧风采依旧。虽然她和余秋雨没有孩子,但他们的生活依旧幸福美满。人们可能觉得“没有孩子的生活不完整”,但她的状态证明了,幸福的模样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她和丈夫相互扶持、追求各自的热爱,这样的生活同样充实而圆满。
回头看看马兰的一生,无论是演绎《西游记》里的短暂角色,还是继续唱黄梅戏、投身幕后,她始终秉持着对事业的认真。这种专注与坚守,值得当下快速变化的时代借鉴。如今,马兰虽然不再活跃在荧幕前,但她依然为黄梅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份对艺术的坚持与热爱,比任何短暂的流量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