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让陈凯歌导演尝到了甜头之后,本片上映了。作为整个系列的第二部,这对于陈凯歌导演来说是一种载誉,因为这个系列可以促成陈导焕发第二春,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抗美援朝的题材如何凝练成优秀的作品,可能跟陈导的理解有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拍几个系列就能弥合的。如果不能真正的领悟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那么拍出来的作品再大制作也会黯然失色。很显然,陈导并没有吸取第一部的教训。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大制作的战争片,本片着眼于著名的铁原阻击战,陈凯歌导演从一个家庭入手,从两代人对于家庭的理念,对于战争的理念入手。很显然比第一部增色不少。而片中的支线叙事——武器专家以及指挥部机构等线索也增加了影片的复杂程度。这是比第一部有所精进的地方。但除此之外,陈导似乎陷入到了某种叙事循环当中无法自拔。观众们显然对于这一部的故事是不满意的。即便是有着不俗的票房成就,在当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依旧是打,然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结局似乎已经初现端倪,原因也无二,观众不好蒙了。
其实早在第一部之前,观众们就看到了优秀的抗美援朝作品,然而尴尬的是,这样的作品没有被院线接纳,而是走的网络大电影的路线。《特技英雄黄继光》是一部优秀的抗美援朝电影,优秀之处也很简单,那就是讲明白了抗美援朝的意义是什么。在它之后,陈导的志愿军第一部上映院线,虽然是大制作,大场面,然而面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核心问题,陈导理解的并不透彻,因此,观众们更多的也是批评之声。
然而这种声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即便是网络大电影继续在涌现着诸如《冲锋》一类的抗美援朝电影,但院线导演似乎有着自己的坚持,然而这种坚持对于观众来说则是灾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以及丰富内涵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院线导演们记住。陈导就是代表性人物,虽然以七十多的高龄牢牢掌控着院线电影以及国内电影市场的主战场,然而陈导显然是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对于作者电影来说是好事情,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的创作者很难得。
然而陈导也没有因此而有太多的自己专属的烙印,虽然小红花,糖果等小物件可以体现陈导的文艺情怀,但这种情怀并不是专属于陈导的,张导,王导都可以弄,这只能算调剂,而不能大行其道当核心内容。整个志愿军系列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自然是抗美援朝的精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是当初全国上下耳熟能详的口号,同时也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及丰富内涵。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指战员都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庭,千千万万个保卫自己家庭的志愿军指战员聚集在一起,就成了卫戍国家的英雄。保卫自己的家庭也是在保卫所有人的家庭,卫戍自己的国家的同时也是在卫戍所有人的国家。
这是抗美援朝的核心,落实到本片中我们就要先看看铁原阻击战的历史意义,铁原阻击战最终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回到了谈判桌上。因此,铁军阻击战对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的局势大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知道如何拍摄,建议陈导可以看看《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对于整个辽沈战役的现实意义。以及辽沈战役对于整个解放战争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都是一个系列的,同时也是需要给观众们普及开来的。
而本片被诟病的点,恰恰在这里。铁原阻击战的核心点没有被重点强调。而陈导重点强调的点却游离在战场之外,亲情、个人情感、个人成长等等。这些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集体是个人组成的,但如果这些过分重要的话,就会削弱集体的力量。毕竟,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是建立在将一个个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铁流。力量被汇聚,才能形成摧枯拉朽之势。
因此,我并不期待第三部志愿军系列电影了,同时也殷切希望陈导不要再继续释放自己的情绪了,因为他的情绪并不会让国内观众日益高涨的对于优质电影的需求的情绪得到满足,与其这样,不如早一点🕐️离开主流影坛,早点退休颐养天年。这样是跟自己的和解,同时也是跟观众们的和解,否则,当《无极》的尴尬局面再现,年逾古稀的陈导这一次不一定能顶得住。
其实不止是陈导,比如张艺谋以及那些年代导演们,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倒不如学学他们的前辈那样急流勇退,选贤举能不也是高风亮节吗?利益是好东西,但历史也有记忆。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