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水白白
编/蓊蓊
2月20日,导演黄信尧的第二部长片《同学麦娜丝》在Netflix上线。这部影片曾于2025年金马奖上收获九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三项大奖。
---
· 起与落 ·
影片里,添仔、电风、罐头、闭结,这四个年过四十的男人各自奔波在人生路上,却始终带着少年般的执念与梦。添仔本名“吴铭添”,他为竞选立委喊出的口号从“倾听人民的声音”改成“明天会更好”。在这群朋友眼里,无论生活多么不顺,大家都愿意相信未来还会更好。
然而现实却冷酷提醒:所谓“明天会更好”只是自我安慰。“无明天”的命运,早已注定在人生暗处。添仔参选、电风仓促成婚、罐头与女神再遇、闭结去相亲——看似获得礼物🎁,转眼却成了讽刺。
婚礼与葬礼交织,友情被政治裹挟,单纯不再;他们尝试通过性、爱、艺术、信仰寻找出口,最终依旧失落。导演借老李、桑拿老板、神父的复合身份,想让角色寻求救赎,可每个人仍走向各自的不幸。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撞,都是梦想碎裂的声响。”导演在结尾说:年轻时总以为自己能展翅高飞,但过了四十才明白,也许我们始终只是普通的一只鸡。
---
· 梦与痴 ·
《同学麦娜丝》的灵感追溯到2005年。那时黄信尧刚接触摄影机,随性拍下纪录片《唬烂三小》,记录兄弟们的日常:自在轩茶店里喝茶抽烟、骑机车陪找工作、开车接退伍的同学,或是在迷惘时窝在一起消磨时间。
新作在保留这份真挚情谊的同时,融入了导演这些年对台湾社会百态的观察。添仔梦想拍出能被世界看到的电影,却只拍减肥药广告;电风努力在保险公司工作,只为买房有车,渴望安定;罐头三十年如一日地痴恋校园女神,却把自己困在荒唐生活里;结巴出身的闭结靠扎纸糊屋,却在“理想家”里安置了自己的浪漫。
几个平凡的老男孩,仍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守着天真的梦。
---
· 趣与思 ·
延续《大佛普拉斯》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同学麦娜丝》处处是小巧思:
- 导演被演员🎭️现场科普“日光夜景”拍法;
- 窄到进车后打不开门的停车位;
- 能依客户心愿修改样式的纸扎屋;
- 市长豪言“三年赶超日本,五年和纽约比肩”的“普拉斯2.0计划”;
- 女特助瓦乐莉如名字般大胆;
- 本土化版的“最后的晚餐”;
- “说中文就好,底下会有字幕”的加藤鹰客串;
- 甚至导演本人冲进画面打人。
影片的趣味不仅在桥段,还在结构对称:有“大佛plus”,就有“同学minus”;有婚礼,也必有葬礼;四个主角🎭️的命运皆是“困境——希望——衰落”的轨迹。豆瓣网友总结:最善良的横死街头,最认真努力的放弃事业,最有理想的最堕落,最纯情的最心碎。
不时呼应《大佛》剧情,谐音梗、搞怪梗、隐藏的彩蛋如宝藏般等待观众发掘。荒诞喜剧的外壳下,依旧是导演对底层人物的观察与温柔。
虽有人批评女性♀️角色扁平,但细看却各具色彩:阿枝的包容、瓦乐莉的性感与心机、阿珍的豪爽、阿月的温柔,都在有限篇幅里点缀出不同层次。
---
· 实与散 ·
《大佛普拉斯》珠玉在前,比较自然随之而来。前作借行车记录仪串联全片,黑白与彩色、阶层与权力对照分明,荒诞又深刻。
而《同学麦娜丝》采用四条平行线索,导演的画外音打破次元壁,增强亲切感,却也让叙事显得松散。有人吐槽故事支离平淡,也有人觉得这正是导演要传递的“碎碎念”。毕竟,这不是猎奇的传奇,而是最熟悉的同学日常。
黄信尧自己说:“我喜欢白话的、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很多人看。看不懂笑一笑也好。别人说台客也好、粗俗也好,我只是真实呈现我们的生活,以及情谊里最纯粹的时光。”
影片中电风跳湖的一幕,导演解说:“人生或许也是这样,我们花很多时间寻找答案,但答案可能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这让我想到曹雪芹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不论贫富,总有时候,我们都在迷雾中摸索。
The End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