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盛会,百姓同乐——长春电影节再度点亮“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当金秋的微风吹拂长春,这座素有“电影城”之称的城市再次迎来属于光影的时刻。8月23日至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盛大举行,星光与城市交织,光影与历史共鸣。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再一次用电影的语言,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节奏。
影迷的狂欢,市民的节日
“百姓的节日,电影的盛宴”,这是长春电影节始终坚守的初心。本届电影节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80周年,主题定为“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新征程”。六大板块活动将全面展示华语电影的传承与创新,让大众在光影世界里感受艺术的深度、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温度。
从创立到如今,长春电影节一路走来,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坐标。它让“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愈发耀眼。
光影走进寻常巷陌
长春电影节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文化活动,而是把电影融入百姓日常的盛会。节日期间,沉浸式电影体验区、街头音乐会、光影夜游、书香品读会等活动遍布全城。“电影 文旅”的深度结合,让市民与游客在不同场景中体验电影文化的魅力。
露天展映更是让长春的夜晚充满温情。经典红色影片《英雄儿女》、商业大片《长空之王》轮番上演,市民三五成群而坐,仿佛光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据悉,本届展映将覆盖260场,联动“农影院线”超4000场,观影人次预计突破23万。
70岁的长春市民张录笑着说:“电影就在家门口放映,真是太方便了。”年轻观众也表示,露天电影的氛围别具一格,带来了不同于影院的乐趣。与此同时,长影旧址博物馆也成为热门打卡点,珍贵资料、经典原声与年代海报让游客们在流金岁月中重温光影故事。
不仅如此,城市的特色街区与景区也充满了电影氛围:夜游光影秀、无人机表演、主题市集、光影专列……电影节让长春变成一座会“发光”的城市。
追忆历史,坚守初心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创作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之作。长春电影节的举办,正是对这段光辉岁月的致敬与传承。
历届电影节都会特别设置红色经典展映单元,让《白毛女》《地道战》等影片重返银幕。这些电影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那个年代的精神写照。年轻人通过重映了解历史,老一辈则借此重温青春岁月。
本届电影节更推出“长影80周年交响音乐会”,长影乐团奏响《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跨越时空的旋律。纪录电影《被遗忘的将军》、公益展映、学术研讨等活动也陆续展开。长影旧址博物馆则新增展区,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事业的奋斗历程,增设田华艺术馆和赵一曼纪念馆,让电影文化底蕴更加厚重。
二十届岁月流转,长春电影节始终坚守“摇篮”的初心,不忘历史,同时不断创新,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以节为媒,激发新活力
本届“金鹿奖”共设置十大奖项,征集影片150部。陈宝国担任评委会主席,宁海强、李力持、闫妮等电影人组成评审阵容,为奖项评选保驾护航。无论是《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佳作,还是《小小的我》这样的新锐之作,都将在电影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而更重要的是,长春电影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在长春东南部,一座现代化影视基地——长春国际影都正在崛起,配套政策吸引了大批影视企业和项目入驻,形成了涵盖编剧、拍摄、后期到发行的完整产业链。
“过去剧组来长春只能拍外景,如今可以一站式完成整个制作流程。”一位影视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借助电影节的平台,长春正从“电影之城”迈向“电影产业之都”。
吉林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快长影博物馆延展馆、电影资料馆建设,充分挖掘电影文化资源,推动产业振兴。
结语
从光影映照城市的角落,到历史与未来在荧幕上交织,长春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人的盛典,更是百姓的节日。它承载着新中国电影的记忆,也孕育着新时代电影的希望。长春,这座“电影的摇篮”,正用光影继续讲述属于中国电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