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韦·科米施克(Prof. Uwe Komischke),一位在国际舞台上以号角音色著称的音乐家,如今在魏玛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担任小号教授的身份,与他作为独奏家、指挥家的双线职业一起,持续演绎着属于他的独特音画。
如今的他,已在全球范围内以多元角色活跃。自2017年起,乌韦·科米施克定期赴该区域进行音乐会巡演,指挥与独奏的节目轮番上阵,深受乐迷欢迎。长期的教学与演出结合,使他成为很多学子心中的理想导师。随着大师班、学术交流与联合音乐会的不断增多,他还在东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与名古屋爱知艺术大学获聘为客座教授,拓展了跨海峡的教育影响力。
在魏玛音乐学院的教学生涯里,科米施克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热情放在首位,常组织跨校的联合音乐会巡演,将课堂知识带出校园,走向城市与舞台。回顾他曾经走过的足迹,便能看到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城市名:上海、北京、南京、名古屋、奥波莱、卡托维兹、华沙、马拉加、塞维利亚,以及德国诸多城市。这些巡演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与江苏交响乐团、申城管乐团(上海)、黑龙江歌剧院乐团(哈尔滨)、中国军队乐团(北京)等乐团的合作,成为他教学与艺术实践相互印证的珍贵经历。自2017年以来,他的巡演步伐更加频繁,如今已成为当地音乐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指挥家之一。
在舞台之外,科米施克的指挥生涯也在稳步扩展。2016年在魏玛举行的德国音乐学院校长会议(RKM)上,他首次以“和谐乐团”的指挥身份亮相,演绎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曲目以及理查德·瓦格纳《罗恩格林》选段,展现出他在乐队统摄与音乐语言驾驭上的成熟与稳健。这一次演出,仿佛为他日后在指挥领域的持续深耕埋下了坚实的基石。
作为独奏家与乐团成员,科米施克的足迹同样密集而丰富。多位作曲家如汉斯·斯塔德迈尔、彼得·迈克尔·哈梅尔为他量身创作过作品;在各类音乐节上,他常与尤里·巴什梅特、爱德华·布伦纳、瓦西里·洛巴诺夫等知名独奏家同台,甚至与莫斯科独奏家乐团等乐团进行合作演出。欧洲漫长的巡演日程里,他与管风琴演奏家托尔斯滕·佩希形成了固定的年度二重奏组合,常常以“号角 风琴”的迷人搭配完成约45至55场的音乐会。这种跨声部的互动,既是对他技艺的考验,也是他音乐表达力的极致放大。
自2003年以来,他长期担任西德莱沃库森交响乐团的一员,这段经历让他在乐团协作与观众沟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录音方面,他也颇有建树:与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共同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海顿E大调协奏曲等作品,受到乐评与听众的热烈关注。与此同时,他对古典大师的解读同样精彩:他演奏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以其细腻的音色与精准的技术,展示了他作为器乐演奏家的非凡造诣。
在丰富自身履历的同时,科米施克还自主研发了乐器系列并涉足乐谱出版领域,出版物包括EMR、Corpete音乐出版社以及DieWa出版社等多家机构。这些自创与出版物共同构成了他跨领域的学术与艺术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了他在教育、演出与音乐科技领域的纵深。
生于1961年的他,来自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音乐世家。18岁时,他以第一小号手的身份加入盖尔森基兴爱乐乐团,正式开启职业生涯。仅五年后的1983年,他转至慕尼黑爱乐乐团,继续担任同样的首席小号,师承与同行们的智慧为他日后在魏玛的教学席位打下坚实基础。自1994年起,乌韦·科米施克在魏玛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担任小号教授,以教育者的姿态传承和创新着这门艺术。如今看他的轨迹,不仅是年轮的累积,更是对音乐语言不断扩展的清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