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2025》刚播了五期,我便把它当作背景音,然而连微博热搜都未曾刷到它,这种情形就好像我发出的自拍🤳那样毫无动静,仿佛沉入了深海一般。
真唱推新歌全开麦听上去仿若音乐综艺的顶级配置,不过它却偏偏败给了隔壁《歌手》的一个尾音,问题并非出在嗓子上,而是在于节奏。
先说赛制,它让嘉宾“每人一歌”,唱完之后,立刻就下班;我刚刚才记住喻言那高高,的马尾紧接着镜头就切换到了王赫野的西装,心中的热度还未升起,人就已经,散开了。
第二期当中,何洁刚唱完《微光》,眼眶便泛起泪花,随后泪水缓缓流下,而镜头很快切换至孟佳的唱跳舞台,我刚刚产生的情绪瞬间被打断,就如同刷短视频正看得着迷,却忽然被划走一般,那时我不禁心生疑问,节目组是不是将音乐综艺弄成抖音集锦了?
第三期吉克隽逸的怒音还在耳边炸,下一秒龚丽娜老师开嗓,我连上一段旋律都忘了。朋友群里直接刷屏:“这节目治好了我的歌单循环症,因为根本循环不起来。”
《歌手》给嘉宾一条晋级血条状态,越唱越发,像马拉松一般;而《打歌》如同百米冲刺刚热身就抵达终点,(这样一来)观众自然觉得不够过瘾
更尴尬的是,新歌本身呢,前奏一响,没人能够大合唱;舞台灯再闪,也勾不起回忆的情愫。连我妈都在问:“这是谁的歌呀?咋不唱《青藏高原》呢?
第五期姚晓棠那首《野星》,其实旋律抓耳,但是第一次听,哪来得及共情?反观在《歌手》里单依纯翻唱《永不失联的爱》,开口之时,便是有全民大合唱的底子。
节目组请来何洁、吉克隽逸、龚丽娜这阵容呀,就像那春晚一般豪华,不过呢由于每人仅仅唱一首,硬生生地将故事线给拆散啦,甚至连粉丝都失去了再次观看二刷的动力呢。
我将这模式比作“盲盒直播”,拆完一个,立马接着下一个,那刺激仅仅持续三秒,而之后却会空虚一整天,最终盒子堆积如山,却没有一个是值得珍藏的。
节目组或许以为“每人一歌”乃是公平,不过公平并不能等同于好看。就如同《歌手》那般“能留就留”的赛制实际上更像是陪伴男友打游戏,输了还能够再开始一局;而《打歌》宛如相亲局一般,一首歌尚未唱完就换下一位,连加微信的时间都没有。
有人怪全开麦翻车现场。我倒觉得,真唱是加分项,跑调也是活人气息。真正扣分的,是没给歌手足够时间去“活”。
换个角度想想,也许荔枝台有意地用碎片化来对抗我们在短视频中刷到的那种失焦的注意力,结果反倒被算法给“反杀”了我们现在甚至连15秒钟都没有耐心了。
我试着把五期歌单连起来,做成歌单循环听,意外地发现,当顺序被打乱之后,情绪变得更加顺畅了。原来的节目只是按照播出的顺序堆砌歌曲,并没有进行情绪的编排,就好像把歌单进行随机播放一样。
我也试着去接受这个现象,毕竟推出新歌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典范歌曲一响起,就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可新歌播放时,让人不禁疑惑:这是谁唱的?
可节目基本没给歌手展示的机会,就好比刚认识的相亲对象突然被拉去演脱口秀,还没开口三秒灯就灭了,观众连人家名字都没弄明白,更别想留下好印象
对比隔壁《有歌》,他们邀请原创音乐人,轻松、自然地一边唱歌一边聊天,把创作背后的故事,缓缓地、细细地道来;一首歌的时长,被巧妙且灵活地,延展成了十分钟,观众也更乐意去接受。
而《打歌》却将故事,匆忙地剪成了预告片,仅仅呈现出高潮部分,不舍得给予充足的铺垫,最后还在埋怨观众不够投入,这难道是合理的吗?
节目缺乏持续吸引力,粉丝难以建立陪伴感说到粉丝黏性这件事,节目一直在变相赶人,我有个朋友是陈立农的铁杆粉丝,她会特意卡着时间守在屏幕前看直播,不过哥哥刚唱完歌,画面立刻被切换,镜头连一秒都不肯多停留,她随即关掉直播,转而去刷直拍视频,节目组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粉丝渴望的是“陪伴感”,而不是“闪现感”。
喻言家后援会原先预定了三轮热搜,结果正主仅凭借一首歌就下班了,数据组赶忙连夜更改文案:“哥哥姐姐们,我们下周或许不一定能有镜头,暂且先不要进行氪金行为了。”这怎能让人承受得住呢?
如果下期能让嘉宾返场,把同一首歌再唱一遍,哪怕只改一个转音,也算给观众一个“未完待续”的钩子不至于播完就散。
说到底,《打歌2025》,就像极了我那完美,却早早夭折的减肥计划:装备得很齐全,斗志也是昂扬的,仅仅三天就躺平了,缺的并非是决心,而是那种可持续的小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