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者也》终于登上大银幕,但票房表现嘛,说实话有点拉胯。看完电影后,我的心情可以说是酸甜苦辣全搅和在一起。片子里那股子“天津味”,算是拿捏得八九不离十——人物性格贴地气,故事开头也挺合理。但说到最后的走向嘛,就有点虚了,剧情浮来飘去,不够扎实。整体感觉,就是半部好片子,半部失手。
电影到底塑造了九河下梢怎样的性格画像?这个问题,还得靠片子里的原话来回答。《脱缰者也》第一次抛出“BK的”这个词时,演员🎭️嘴上说出来了,字幕却给换了。等到第二次出现,干脆直接打出字母“BK”。既然导演敢用,那我影评里也不必遮遮掩掩。
很多不懂天津话的朋友可能要问:两个字母有啥见不得人的?实际上,“BK的”在九河下梢一带可是毒辣的骂人话,专门形容那些十恶不赦的家伙。还细分“老BK的”和“小BK的”。说白了,《脱缰者也》讲的,就是一群“BK的”的故事。
比如郭麒麟演的男主,刚从少管所出来,干的那些事儿,标准“小BK的”。尤其是对二姐那一套操作,简直就是典型特征:忤逆父母、不善待人、横着走、混社会。这类人,在那个年代没钱没门路,想混出头,“BK的”道路就是捷径。于是,他顺理成章地踏了进去。倒腾衣服、借高利贷,最后赔个精光,欠债还不上,整部戏就此拉开帷幕。
别忘了,身边这种混混,总少不了女人作陪。电影里,男主的女人被设定成空姐,档次一下抬高了。九十年代的空姐,那可是体面职业,收入不低,理论上看不上这种小混子。除非,男主另有“才艺”——会哄女人呗。这设定,放在九河下梢的影视文学里,倒也常见,编剧们总爱意淫“空姐配混混”。
男主的哥们猪肉肉,也是个混子,大家照样喊“BK的”。这个角色刻画得挺有意思:平时能装横,真遇到“愣子”——那种不讲理只会动拳头的暴力狂——立马怂得不敢吱声。在九河下梢,混子一抓一大把,会嚷嚷的多,真刀真枪对上愣子,就全是软茄子。
张本煜饰演的就是这个愣子。愣子可不是一般混子,他们对杀人毫无“犯罪”概念,完全靠蛮力吃饭。在当地,愣子混得开,而“BK的”反倒要怕他们。
再说林雪饰演的放高利贷杨保全,就是“老BK的”代表。别以为这是影视剧里那种讲义气的黑社会,这些人骨子里只有贪婪和怂包,没半点仁义。真要是有仗义心肠,那就不能叫“BK的”了。
对比之下,二姐、二姐夫、大姐、大姐夫,就是典型的小市民。二姐性格最有棱角:面对普通人强势,遇到“BK的”也不退缩,但她有正经工作,不算黑社会那路人。很多天津大姐,如今还保留着二姐那股劲儿。
整部电影,用“绑架”事件把这些性格串了起来。趣味就在于,它勾勒了九十年代九河下梢的风貌。可别拿到现在的天津来对比,如今的新天津人,最怕别人说自己是“九河下梢”的。那是一种冒犯。
影片的开头还挺真实,但到结尾愣子开挂、见人就开枪时,就彻底失真了。说白了,《脱缰者也》这个绑架故事,收尾实在难。导演用“愣子大杀四方”的方式来收,虽说讨巧,但也显得浮夸。(文/马庆云)
要不要我给你改成更“狗仔爆料风”,像是朋友圈八卦吐槽的那种劲爆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