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电影《男与女》赢得了第20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在那时,片中的红姑虽然也露了点小心思,而万梓良的脸庞还未因岁月而变得丰满,未展现出如今那种大哥气质。影片描绘的是两位年轻迷茫的男女,他们在那个充满变数的香港,无法预见明天会是怎样的未来。
相比片名《男与女》,英文名《Hong Kong Hong Kong》更具冲击力,更好地凸显了影片的宏大主题。影片开场时,镜头从香港的高楼大厦中缓缓拉近,聚焦到身为小人物的孟思晨(钟楚红饰)身上。结尾时,镜头再次拉远,将绝望相拥的情侣与密集的楼群对比,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冰冷与孤独。
这部电影仿佛是一座香港无声的叹息,众多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在日升月落之间,始终无人关心和照顾。孟思晨作为偷渡者来到香港,找不到工作,也没有亲戚可以依靠,她只能暂时寄住在一群年轻小伙子合租的屋村里。那些充满朝气的小伙子,甘愿在酷热的夏季与彼此挤在地铺上,甚至为孟思晨腾出床位,这背后的代价不言而喻。
这片屋村的景象和1980年电影《打蛇》结尾处的钻石山相似,也是一处贫穷的缩影。孟思晨那破碎的理想,像《打蛇》最后的质问一样,被逐渐淹没在这片破败的屋村之中。影片并没有像一些地下电影那样将女性♀️的困境过度放大,反而更加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困顿与无奈。
孟思晨无法拒绝舍友的帮助,无法找到正当的工作,她还背负着寄钱给家里四个弟弟的重担。她无法回家,也没有出路,仿佛一个无助的困兽,等待着某种解脱。而此时,泰国华侨江远生(万梓良饰)的出现给了她些许希望,他与她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这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时充满了巧合和误会。从问路到洗澡时的急救,再到假装夫妻的应急应对,江远生一次次地伸出援手,但每一次帮助似乎都带来更多的无力感。两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第一次争吵——当一段关系的热情超过了两人之间的理解时,争执往往比亲吻来得更为迅猛。
接下来的相遇,两人已各自陷入不同的困境:孟思晨成为了木匠的情妇,江远生则为了解脱而每天打拳。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香港底层小人物的缩影。孟思晨希望通过生儿子得到合法身份,而江远生则梦想着通过拳击比赛带她远走高飞。
熟悉香港电影的观众不难发现,偷渡者不惜一切代价挤进香港谋生,而香港本地人却纷纷远走他乡,香港成了一个充满漂泊与浮沉的中转站。在这座城市中,许多人如漂浮的水草,随时可能被风暴卷走。
电影中的一幕尤其荒诞:某日清晨,孟思晨捡起一颗鸡蛋,兴奋地为其立了块牌子,写着“此蛋拥有合法居留权利”。这幕荒谬的画面,正是影片精髓的象征——一个鸡蛋拥有的东西,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而一个人所寄托的希望,竟然能够由一颗鸡蛋承载。
当孟思晨与江远生再次重逢时,命运的轨迹却愈发坎坷。江远生看到报纸📰上出售的一辆便宜车,车牌号是1967,而这辆车实际上是场骗局。香港民众对97年回归的恐慌隐约可见,而在那段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小人物能够避免被卷入其中。
讽刺的是,许多小人物并不关心这些政治阴谋,他们只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木匠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所能寄托的梦想不过是找个女人生个孩子。作为香港的原住民,他没有未来,尽管能赚钱,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资本的操控下,木匠和其他香港小人物一样,被迫成为金钱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早已被市场的巨大洪流所淹没。
影片最终展现了孟思晨的命运悲剧,她因怀孕而听到新闻中提到产妇无法获得香港身份证🪪的消息,而江远生则在拳击赛上遭遇失败。两人的爱情、梦想与未来,都在这片土地上黯然失色。电影的最后,孟思晨身上沾满血迹,刚刚经历过绝望的她,终于能够在绝望中找到一丝温暖和依靠。
香港的黎明在远处悄然降临,然而一切仍旧静默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