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贵,终究没能逃开那场迟早要来的“网暴漩涡”。
曾经,全网哭得稀里哗啦,把她奉为“豆腐西施”;转眼间,质疑、讽刺、攻击接连而来,她成了新的“争议焦点”。这剧情走向,跟当年的李子柒何其相似。
当初她火出圈时,不就有人酸溜溜地说过:“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体面穷嘛?”
镜头里的她,顶着清晨的薄雾,扛几十斤豆腐赶集;麻布衣服宽大到拖地,没滤镜、没妆容、没煽情文案。一张嘴就是:“今天打豆腐三点🕒️起床。”——肿着的眼睛,哪里有什么光环?
网友一开始还怀疑她“演戏”,可多看几条,才明白:这姑娘真不演。破旧的砖墙、眼神空洞的父母、平静却戳心的生活自述——她全都如实放进镜头里。“爷爷昨天疼得起不来,我得多卖点豆腐凑药钱。”这样的台词,根本不是剧本,而是河南小村里的活生生日子。
设备估计千元不到,视频无灯光、无字幕、糙到不行,却能轻易戳破所有人的心防。“李福贵”三个字,从一个乡村摊主的身份标签,变成了七百万网友心里的“人间烟火”。
转折点,却偏偏出在那支老人旅行团的视频。46位老人整齐穿着粉色帽子、T恤👕,排队上大巴,像小孩一样一路趴窗看风景。那是她直播带货的钱换来的圆梦:提前量血压、打招呼、买保险,全都周到安排。可一句“今天我当大人,他们当小孩”,却引爆了舆论场。
网友炸锅:“情感操控!”“营销作秀!”“拿老人流量消费!”
甚至她早期卖豆腐、连三脚架都不用的视频,也被翻出来:“你看,她早就有预谋了。”
她原本撑的是遮阳伞,却被解读成撑人设。网络不是法庭,但偏偏最爱“判刑”。最终,她崩溃停更,也终于理解了李子柒的那句话:“观众不想看你做自己,他们只想看你永远保持滤镜里的模样。”
当年的李子柒,也是这样跌进深渊。明明是汉服劳作、田园慢生活,几十亿播放,从不炒作,可到头来也逃不过四个字——“人设崩塌”。“场景是不是搭的?”“是不是幕后团队编剧?”“你咋没晒黑?”这些轻飘飘的质疑背后,是赤裸的心理逻辑:“我扒光你,比你努力更有趣。”
他们甚至跑去拍摄地探头探脑,通宵蹲直播,截图对比草坡。最后,她为了自清,只能搬家、打官司,甚至说过那句刺骨的话:“想拍诗意生活,先得躲过网络装甲。” 如今,李福贵大概也尝到了滋味。
她的隐私几乎被扒光。村子巷子里的监控拍摄频率飙升三倍,自媒体全天候蹲点。换了三次住所无济于事,卖豆腐的小摊都被直播到彻底曝光。她停更,就被扣上“塌房预热”的帽子;她哭,哭得双眼血红,却仍求不来一句体谅。反而,四十分钟后,争议视频被剪进“你懂的”平台吸粉百万,比她卖豆腐两月涨粉还快。结果就是:她连卖货都干不下去了。
本来只想老老实实卖豆腐、卤水里点一份善意,却被流量的高温煮成了舆论的毒汤。李子柒,当年也曾被海外媒体盛赞“东方美学”,可最终换来的是法务纠纷、账号停摆一年半。她在律师声明里说得直白:“流量很值钱,所以我才想拍点不那么值钱但真实的东西。”固执、直接,却被讽成“苦情营销”。
归根到底,观众最爱的剧情,不是善意被回应,而是“翻车”“塌房”“行善被黑”的爽感。好人被一刀刀剖开,善美的支撑被踩碎,他们才会冷笑一句:“不就蹭点苦嘛?谁没故事。”
但事实是,李福贵的努力,真的让人得了实惠:老人们走出了村子、农村项目获得关注、传统手艺被曝光、未来甚至可能孕育文创品牌……这些都是切实的好处。可悲的是,她越真,就越成狩猎对象。
最让人心软的,是老人说的那句话:“阳光就那么大,她一直撑着伞,给我们每人遮一点🕐️。”
这份伞意,不是滤镜,也不是营销,只是一个农村姑娘最单纯的执拗——“自己日子再难,也不能让别人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