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热闹事,总是来得比风还快,去得比烟还慢。人一旦归了土,话题却往往才刚刚开始。杨少华先生辞世,本是件肃穆之事,可偏生被扯进了互联网这只无形的手里,一时间,众声喧哗,真假难辨。冯巩没现身葬礼,这桩事便成了“证据”,仿佛能一锤定音,将多年友情与师承,一下子判了死刑。网络上的判官,手里没有律法,只有“你来没来”“你发没发”这样的尺子。
冯巩既未在灵堂露面,也没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一句悼词,于是舆论的枪口,像被风吹燃的火堆,呼啦一下对准了他。很快,火苗又蔓延开来,烧到了杨少华的家人。有人说儿子不孝,有人说家风冷血,甚至剪彩与吃淀粉肠的小视频,都成了压倒性的“铁证”。在40度高温里,94岁老人坐在轮椅上参加饭店剪彩,这画面,被网友拼凑成了“逼父营业”的罪状;父亲离世当日,账号却仍更新短视频,那又成了“流量至上”的冷酷。一个个截图,一条条弹幕,把人推上了道德的耻辱柱。
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直播记录也被翻出,说老人月内竟有三十场露面,仿佛成了被当作“印钞机”的罪证。可这些指控的背后,却无人去问,老人究竟愿不愿意?在热闹之外,杨家人默默守在灵堂,没有时间上网争辩。直到7月13日夜,杨议打开直播,才第一次正面回应。
他说,父亲并非被“逼迫”出席剪彩,那是多年老友的邀请,老人自己爱热闹,不愿闷在家里。至于视频,原是提前设置的定时更新,子女忙乱间忘了关闭;三哥杨伦,更是被骂得最狠的人,可现实中却是最孝顺的一个,常年陪护,喂饭喂药,甚至吃父亲剩饭。所谓的“罪证”,在家庭的语境里,不过是陪伴与记录的方式。最后,他亮出医院的死亡证明:肺功能衰竭,源于常年吸烟,而非剪彩。
说到冯巩,网友们都等着听他抱怨几句,谁知杨议却出乎意料。他说,葬礼当天冯巩连打两通电话,只因灵堂内外太乱,家人未接上。更重要的是,冯巩不仅送来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正式公函,还派代表、送花圈、致哀意。那封盖着鲜红印章的公函,不是冷漠,而是最高的敬意。
在相声界,师承与规矩重如山。冯巩作为曲协主席,他的缺席不是无情,恰恰是最懂规矩、最体面的方式。他以组织的名义,为杨少华先生的艺术生涯盖棺定论。这,比个人在镜头前落泪,更庄重、更深远。事实上,相声界的各大门派,也大多是派代表出席,而非人人亲至,这是行内的默契与传统。
这场舆论风波,最终被一纸公函击碎。它冷冷的,却比泪水更有力。它告诉人们,网络上的评判,不过是浮光掠影,而在另一个世界里,衡量情谊的标准是规矩与真心,而非表演。冯巩的“缺席”,正是另一种“在场”。
人言可畏,但真相不灭。愿杨少华先生安眠九泉,也愿世人能少些跟风的苛责,多些体谅与温情。毕竟,人生在世,谁都有一天要走,留下的,唯有情谊和尊重。愿看客散去之后,能给逝者清静,也给生者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