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人说,鲁豫与易立竞的对话颇具“反差”,让我也不禁思索,这两位在传统媒体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访谈主持人,居然会坐到一起,面对镜头,交换心底的那些话。一个以“冒犯式”采访著称,另一个则常被贴上“尬聊式”标签。两者在风格上,截然不同,然而,当她们的目光碰撞时,那种思维上的激烈碰撞,倒像是两股力量相遇,在一瞬间产生了质变。
那天晚上,看完这两小时的对谈,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是一排排座位,宛如巨大的看台,突然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吞噬,席卷一切。醒来后,我思考,或许那股“洪水”,正是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不容抗拒。而那一排排座位,又是不是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曾经固守的位置呢?更多的,则是我在沉思:这一切的恐惧,到底源自失去工作的焦虑,还是成长过程中,蜕变所带来的不安?
她们曾是“传统”的代名词。易立竞在《南方人物周刊》从事了十二年的记者工作,2016年离开,而《鲁豫有约》也有着近二十年的辉煌历史,直到2025年停播。就在鲁豫转身投身脱口秀评委时,才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而几年前,鲁豫那句“真的吗?我不信”的频繁出现在网络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笑柄,甚至引发了不少调侃和质疑,而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可是今天,当我重新审视她采访易立竞,担任脱口秀评委时,我感受到的,已然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鲁豫。她自己也说:“这一切,一年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她变了,易立竞也变了。她们的对话,不仅是关于彼此的成长,更是时代在她们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鲁豫笑着对易立竞说:“这一切,之前我从未想过。”而易立竞则坦言:“到现在,我依然有些懵。”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动容?尤其是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谁又能真正清楚自己会站在哪个位置上,或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成长?
她们都曾是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而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她们也不得不主动发起“安静的变革”。正如鲁豫所言:“我们采访不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彼此的诚意和理解,将成为最基础的桥梁。”她说这话时,眼神充满了决然的坚定,仿佛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呼唤。
她还说:“对于男性♂️来说,从二十多岁开始,他们似乎就知道自己的话值得被倾听,而对我来说,直到接近五十岁,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这话让我突然恍若有启示。那些年来,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话语是否值得被听见。内心的沉默,始终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中漂浮。可是,直到我看到脱口秀的那些表现,我才发现,原来真诚的分享和表达,能将不同的生活经验、感悟甚至是梦想,化作一道道光,照亮他人的前路。
而对媒体人,甚至是对我们这一代记者的要求,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鲁豫说得对:“我们不能再把头埋在沙子里,回避这个社会的变化,必须要直面它。”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记录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采访,而是要真实地去感知、去体会、去挑战这份职业所要求的更高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变得更真诚,更敞开。
如果说采访的本质是一种剖析,那易立竞与鲁豫的采访,便成了一场细致入微的手术。易立竞的采访,注重的是极致的专注与人性深处的细致捕捉。她总是要求隔离一切外界的干扰,仿佛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将那最真实的人性捕捉住。她不容忍任何一丝杂音的干扰,哪怕是一声轻微的电池更换的“咔哒”,都会打破那一瞬间的气场。“采访之后,我往往感到虚脱。”她如是说。而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采访者,挖掘人性深处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艺术。
鲁豫的采访风格,却与之完全不同。她不强行创造一个“场”,而是如水般进入对方的“场”,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对方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正因如此,她能够让易立竞在自己的怀抱中释怀,落泪。而这一切,不仅仅源于她精湛的采访技巧,更因为她深厚的学识与极致的记忆力,总能在对话中找到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每一段关键的引述。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无论是极致的专注,还是深度的共鸣,都指向同一个终点,那就是:理解一个生命的复杂,而不是为了获取“猛料”。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两位采访大师在不断自我突破、不断反思后,对人性更为深刻的理解。她们的对话,并不是为了推翻过去,而是为了拥抱未来,拥抱更真实的自己。
这不仅是她们个人的蜕变,更是所有站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的共同反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的潮水中漂流,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会游泳,不断调整自己,勇敢向前,活出自己的样子。
让我们怀抱希望,继续追求真诚与理解,勇敢面对自己,成就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