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唐国强,似乎再也难以承受“特型演员🎭️”这桌饭局。他的特型表演在近十来年的作品里显得有些敷衍,仿佛走到了边缘。公众眼中的他,既是商业价值的高产机器,也是观众记忆里毛主席形象的承载者。也正因如此,蓝翔技校请他代言、某品牌羊奶粉请他打广告、某男科医院邀他做形象大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不是因为他早在30年前主演了《三国演义》,也不是因为40年前他在《高山下的花环》里有过存在感,而是因为他始终在演绎毛主席这一角色。
“观众把对毛主席的敬仰、怀念寄托在了演员🎭️的身上,所以我受到的喜爱是沾了毛主席这个角色的光。”这是唐国强在采访中的自述,也是他商业价值的最直白注脚。
从毛主席形象的演出史来看,他确实以“鞠躬尽瘁”的姿态走完了这段路,只是终点似乎并不再是“死而后已”。1986年前后,唐国强在电影《长征》中首次塑造伟人形象,在众多质疑与压力之下,他放手一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随后在电视剧《长征》中,他再次将毛主席塑造成银幕人物,后期更主动要求参与导演工作,力求全面、精益求精。于是,唐国强的表演在广泛的观众群体中获得了认可,打破了古月在特型表演中的垄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他让观众接受了伟人用普通话的表达,原本晦涩难懂的方言逐渐从荧屏上淡出,成为普遍的共识。此后,古月去世,唐国强则稳稳坐上了“特型演员🎭️第一把交椅”,并以导演兼主演的身份推出了《解放》等经典剧集。
然而,近十年的创作中,他的表演与剧集情节却逐渐陷入了“雷同”的状态。以《大决战》为例,剧情多以完成时态呈现“三大战役”的进展,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则始终呈现出霸气外露、洞悉全局却若隐若现的“从容应对”形象;他的表演也常被指向表面化,缺少老戏骨应有的深度,常是一脸皮笑肉不笑,或是一副愁容难掩、泪光在眼中的矛盾表情;要么就是在屋里来回走动、掐着烟头,要么就坐在椅子上端着茶杯,缺乏真实的情感张力。
作为周总理、朱老总的扮演者,部分场景里他并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似乎过于强调“捧主席”,以至于众人对话时导致一阵尴尬的笑声,显得既不自然也有些假。剧本本身的不足也被放大为他作为“男一号”的公开指责点。一路走来,观众与同行自然的将矛头指向他。
如今,唐国强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中,渐渐减少了正式演绎主席形象的机会,这在维护主席正面影视形象方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转向。但与此同时,遗憾的是,于和伟等人竟然也接棒演起主席的角色——究竟是演员🎭️自觉不足,还是现实市场的“赶鸭子上架”呢?这背后潜藏的,是对“伟人形象”在当代影视呈现方式的一种微妙讨论。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