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原帖和评论区先来看一眼。
事情其实并不复杂:新上映的电影《再见,坏蛋》在公映三天后,票房仅有24.3万,排片占比跌到0.1%,上座率也只有1%。这时候,吴京自封“宣传委员”,特意发了条微博帮电影打call。结果评论区里唯一“正面”的评论,也才勉强收获百来个赞,这与吴京的咖位完全不符。相反,各种讥讽和冷嘲热讽倒是获得一致共鸣。
我自己并没去看这部片子,但据说投资、发行乃至客串都有吴京的身影。知道这些,更加让我失去兴趣。这种心理很正常,每个人总会对某些明星️有厌恶感,理由各异。而拒绝为他们的作品贡献票房,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表达。从评论区的情况来看,吴京的宣传动作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原本毫不知情的观众,反而提早警觉、直接避雷。比如我,若不清楚吴京与此片相关,或许哪天临时想打发时间随便买票还真会考虑;可一旦知道最终收益归他,那自然是要避开的。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那个曾因“正能量”和爱国题材被誉为口碑爆棚的吴京,这回会在舆论场上彻底翻车?所谓“翻车”,就是明明只是一条简单宣传,却在评论区里几乎全是冷嘲热讽。按常理,不该是一水的“力挺支持”吗?那些死忠粉丝,这次怎么都没出现?
有人认为,这与吴京过往那些傲慢甚至带刺的回应有关:“坦克没后视镜,枪炮不长眼……我跳楼你敢吗?我被坦克碾过你试过吗?我吃遍中国蚯蚓,你吃过吗?我能开飞机、能坦克漂移,你行吗?我干了《战狼1》《战狼2》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事儿,你能吗?”这种说法当然是关键原因之一。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点是——电影题材本身。
这几年吴京作品的鲜明标签就是“正能量”。然而信息的重复轰炸很容易带来逆反心理——当人们一次次接受相同刺激,脑袋早就开始免疫。原本带来的冲击力渐渐消失,再加上硬塞一些“说教”意味的东西,更容易引起观众抵触。从吴京对电影的介绍来看,这次虽然依旧挂着“正能量”的牌子,却不再是国际视野、大场面战争,而是转向小人物、市井温情:善意、爱心、陌生人的帮助等等。
可问题就在这里。宏大叙事的作品,普通人难以分辨真假优劣,只能被情绪裹挟,票房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但谈到柴米油盐的生活,每个人都心里有数。一个早已财务自由、动辄几十亿票房的明星️,跑来教我们什么是市井善良、邻里温暖,这就显得格格不入。简直比“何不食肉糜”的皇帝还违和,这类片子怎么可能火?
举个简单例子:陌生人的温暖?今天早上就刷到一个视频,大妈骑电动车摔倒在马路中央,却无人敢扶。这场景常见吗?太常见了。可要是有人跳出来一本正经说教:“你们这些人还有没有人性?怎么不去扶?”一旦有人反驳,他还甩出那套“我能开飞机你会吗?我能坦克漂移你会吗?”的逻辑,那观众自然更加反感。说白了,用吴京自己话形容就是:“贱不贱啊。”
当然,也有作者借机渲染,说吴京这是“塌房”,甚至鼓吹观众集体觉醒。这话有点过头了。现实是,盲目拥趸依旧存在,潜伏的人数仍然庞大。评论区这次的翻车,更像是一场偶发的小插曲。吴京的基本盘,依旧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