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看到的银幕更为曲折。马头那一幕,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事实上,所用的竟然是真实的马头。而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当初坚持拍摄的许多决策,也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1972年3月,《教父》在纽约的五家影院首映。当晚,它就打破了首映票房纪录,并一举成为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这部讲述柯里昂家族命运的黑帮史诗,至今依然稳居各大影史榜单前列。即便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这部175分钟的电影依旧是经典中的经典。然而,它的成功背后,历经了无数的挑战和波折。
导演科波拉起初对《教父》的原著小说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它是“低俗的”。直到父亲的劝告和乔治·卢卡斯的鼓励,他才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最终,科波拉发现,这个讲述黑帮故事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家庭悲剧,它描绘的是一个家族在美国社会中从兴起到衰退的历史,而这也恰恰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因此,科波拉决定接手这部作品。
最初,他们希望由罗伯特·雷德福或雷恩·欧尼尔来扮演迈克尔·柯里昂,但科波拉却执意选择了当时几乎默默无闻的阿尔·帕西诺。接到科波拉的电话时,帕西诺还觉得有些困惑,他以为导演是开玩笑的,甚至觉得自己更适合扮演长子桑尼。
至于马龙·白兰度饰演维托·柯里昂的过程更是充满波折。派拉蒙的总裁曾明确表示,白兰度永远不会出现在影片中,甚至不允许再提到他的名字。为了说服制片方,科波拉亲自带着便携摄像机📹️来到白兰度家中,用“测试”的名义拍下了他化妆成维托·柯里昂的过程。白兰度用面巾纸塞满脸颊,再将头发染黑,最终看起来像一只斗牛犬般的形象,这段录像最终说服了制片方。
《教父》中的迈克尔·柯里昂原型是卡洛·甘比诺,他是纽约五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黑帮教父之一。电影中的维托·柯里昂与现实中的甘比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不崇尚暴力,认为权力并非来自暴力,而是来自细微的手势和微扬的眉毛。
其中,电影中那令人震惊的马头场景,使用的是真实的马头。尽管制片公司曾提出使用假马头,但科波拉并不喜欢模型。他要求道具师亲自去新泽西州寻找准备屠宰的马,最终找到了那匹看起来合适的马。科波拉回忆道:“有一天,一匹马的头颅被放在干冰箱里送到我面前。”
至于影片中的婚礼场景,原本并没有计划加入那只猫,马龙·白兰度显然喜欢孩子和动物。猫在他手中安静地待着,然而它的呼噜声却差点毁了整个镜头,尽管如此,你依然能在电影的音轨中听到猫的声音。
拍摄过程中,科波拉与制片方的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他坚持将故事设定在40年代,而不是70年代,因为他认为二战后的时代才更能体现柯里昂家族的故事脉络。制片方则希望将背景设定在70年代,理由是这样能节省成本。
此外,科波拉还坚持在纽约实地拍摄。尽管这样会大大增加制作成本,但他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呈现。电影中维托·柯里昂在街头摊位上买水果时遭遇暗杀的场景,就是在纽约的一个真实街区拍摄的。片中的许多人,包括当地的黑帮老大,都是自愿参与的群众演员🎭️。
电影最后一场著名的洗礼场景中,饰演康妮·柯里昂的儿子的是年轻的迈克尔·弗朗西斯·里兹,而他在电影中的母亲正是导演科波拉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索菲亚在这部电影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她是唯一一位在三部《教父》电影中都出现的演员🎭️。在《教父II》中,她简单地扮演了一位年轻的移民女孩,而在故事的另一侧,她也成了导演的亲生女儿。
最后提到一个真实的背景,卡洛·甘比诺的葬礼曾通过全球100多家电视台直播,所有黑帮头目都参加了这场盛大的葬礼。他被赞誉为“爱国者”、“慈善家”,更被认为是一个有伟大人格的“优秀公民”。这份悼词背后,或许也正是《教父》电影的核心思想——在冷酷的黑帮世界中,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