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档即将落幕之际,堪称“神仙打架”的电影市场又迎来一位重量级选手——张家辉。曾凭借《证人》《扫毒》《激战》等警匪片与动作片横扫奖项的他,这次却再次拿起导演筒,带来第四部作品——心理悬疑恐怖片《赎梦》。而在这四部导演作品中,有三部都属于港人俗称的“鬼片”范畴:《盂兰神功》《陀地驱魔人》,再到如今的《赎梦》。只有一部《低压槽:欲望之城》是动作警匪片。
为什么偏爱“鬼片”?
作为演员🎭️时,他最被认可的正是警匪片角色,硬汉、卧底、甚至满脸是血的悲情人物。但当他自己当上导演,却一次次选择恐怖片题材。他在采访里解释:“我演警察演得太多了,杀人、打架、卧底……观众和我自己都会有疲劳感,所以我必须找到突破口,拍出一些新鲜感。”《赎梦》就是在这种心态下诞生的,他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张家辉。
影片的灵感来自“鬼压床”的民间传说。张家辉在看纪录片时得知,科学上有“睡眠瘫痪症”的解释,这让他决定用心理学视角来剖析噩梦。《赎梦》与前作不同,不再是“真有鬼”,而是“真无鬼”。但即便没有幽灵上阵,影片梦境中的惊悚、怪诞、突如其来的惊吓,依旧让观众心跳加快。张家辉强调:“我对梦很敬畏,也很喜欢做梦。每一次梦中的经历,我都希望醒来还能记住。”影片的气质,也因此带着《异度空间》《催眠大师》式的心理悬疑色彩。
上海路演:观众变成“群访记者”
上周末,《赎梦》首映,张家辉亲赴上海多家影院路演。他并没有像一些明星️一样匆匆现身几分钟就离开,而是逐一回答观众问题。原定20分钟的见面会,硬生生聊成了小型记者会。他耐心聆听观众反馈,也真心想知道这部作品是否带给大家不同感受。
在现场,观众们对片中的两组人物关系展开热议——刘俊谦饰演的心理医生文医生为何能原谅父亲?张家辉饰演的丈夫为何愿意替沉迷赌博的妻子买单?面对这些疑问,张家辉结合自身经历,坦言:“我来自单亲家庭,年轻时无法理解某些事情。但长大后,尤其在拍摄期间母亲离世,我对原谅和亲情有了不同的体会。文医生的选择,其实也是我的选择。”不过,他也严肃强调,电影里的家暴行为绝对不可取:“家应该是和平温暖的地方,绝不容忍暴力。”
从“渣渣辉”到影帝
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他曾把自己的名字念成“渣渣辉”,成了粉丝口中的昵称。但如今,他的普通话已大有长进,连AI字幕都能完整识别。其实,他的成长经历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出生单亲家庭,曾考进香港皇家警察少年训练学校,后辞职加入电影圈,却从替身做起。因为身材不高,他常替女演员🎭️上场挨打,甚至常常在片场偷偷哭泣。但无论跑龙套还是替身,他始终坚持:“我要把演员🎭️当作终生的职业,这是上天的安排。”
他从亚视配角起步,曾因收视惨淡远走南非端盘子八个月,最终回港后与TVB签约。2009年,《证人》让他一举斩获7个影帝,42岁的他终于站上巅峰。随后,《扫毒》中那句“你知道这五年我怎么过的吗?!”成为经典;《激战》里与彭于晏同台比拼肌肉,苦练到极限甚至几天不敢喝水,彻底展示了狠劲与决心。
从影帝到导演:梦与电影的交汇
戏外的张家辉自认“孤僻”,生活几乎只有电影。《赎梦》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生活的具象化——既是电影,也是梦。他在路演时身着一件文化衫,上面写着粤语:“我整晚睡不着觉。”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如此执着于探究梦境与人心。
如今,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一个惊悚却又充满心理张力的《赎梦》,背后承载的,不只是恐怖故事,而是张家辉对电影、对人生、对梦境的全部思考。影片表面是悬疑“鬼片”,实则是一场关于心魔与救赎的探索。而张家辉,也正是在这一次次“梦”与“戏”的交织中,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导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