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一群小鲜肉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声音细腻到比女生还娇,动作比女团还柔软。没错,那股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男孩女性♀️化”风潮又卷土重来了!几年前那个“吃桃桃”的男团小哥还历历在目吧?当时全网群嘲,本以为热度过去就会偃旗息鼓,没想到它像小强一样,换个外壳继续活跃。
先回顾一下那个名场面。男团成员面对镜头,用比林志玲还嗲的声线说:“这个桃桃好凉凉~” 我看到时差点怀疑自己耳朵坏了,这不是表演,而是对人类耐受力的挑战!更离谱的是,这样的“卖萌”居然还有市场,粉丝在评论区疯狂尖叫“好可爱”。原以为这类极端案例会被自然淘汰,结果现在一打开男团舞台,满屏都是娇弱嗓音、柔媚动作,比女团还妖娆。有时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点进了反串舞台,但他们的确是货真价实的男生。
舞台表现更是清一色的套路。舞蹈方面,以前的男团讲究力量与节奏,现在全是扭腰摆臀、兰花指、媚眼连连。我无意间点开一个当红男团的舞台,差点以为在看《甄嬛传》番外。唱歌更是灾难:嗓音像被掐住一样,高音全靠假声,低音软弱无力,合唱时甚至分不清是男声还是女声,简直成了“声乐界连连看”。造型方面,眼线比女生更浓,衣服比女团更透,发型精致得像要出道当美妆博主。
这背后其实是粉丝经济在推波助澜。经纪公司摸清了“财富密码”:越不像男生的男生,越能圈住一群年轻女性♀️粉丝。她们把偶像当儿子、弟弟般养成,享受这种心理满足。于是公司就流水线般制造“纸片人”:白到发光、瘦得透明,还要设定成柔弱、需要保护的角色。更甚者,他们还给这些偶像贴上“少年感”“纯真”的标签,仿佛阳刚气质等于油腻,只有女性♀️化才是清新。
这股潮流的危害绝不止于娱乐圈️。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青少年的性别认知。小男孩们看着这些偶像,会误以为“想受欢迎就得女性♀️化”。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娱乐圈️的创意枯竭。二十年前的男团百花齐放:阳光、酷帅、实力派,各有特色。现在呢?全是同款柔弱美少年,表情统一——无辜瞪眼、微微张嘴,完全是流水线生产的快消品。包装精美,内容空洞,生命周期甚至不到两年。
媒体与社交平台同样推了一把。为了流量,他们会无限放大这类有争议的表演。喜欢的粉丝被算法喂饱,讨厌的人也被反复推送刺激吐槽。平台收割点击,经纪公司赚到热度,最后吃亏的是观众的审美——被反复拉低。更讽刺的是,有些媒体还把这包装成“多元审美、打破性别界限”的进步。但现在的情况根本不是多元,而是单一:男性♂️气质被边缘化,女性♀️化成为唯一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否定男性♂️展现柔和的一面。每个人都该自由选择自己的风格,问题在于如今的娱乐环境把女性♀️化当成强制性标准,不跟风就没机会曝光。真正健康的娱乐圈️,应该有多元的男性♂️偶像形象:既能温文尔雅,也能阳光帅气;既能文艺清新,也能硬朗大气。关键是真实和独特,而不是套模板。周润发的洒脱、刘德华的勤奋、梁朝伟的深邃、周杰伦的才华——这些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不是因为追随潮流,而是因为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个人魅力。
观众并非毫无办法。每一次点击、转发、消费,都是在投票。倘若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伪娘偶像”,最直接的抵制方式就是“不看、不买、不捧”。市场是逐利的,当这种风格不再带来收益,经纪公司自然会转变方向。娱乐圈️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潮流会随时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