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尾声,沉寂了两个月的宗馥莉,终于选择站出来。她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召开记者会大肆喊冤,也没有在家族会议中博取同情,而是用一场简短却掷地有声的专访,把所有流言蜚语正面击碎。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格外坚定:“我不会因为风波改变方向。” 这不仅是一句回应,更像是一面旗帜插在风暴的正中央,也像一记铁锤,敲打那些依旧怀疑她的声音。
这次“回归”,并不只是一次媒体前的亮相,而是一场围绕企业改革、遗产分配和公众舆论的全面反击。为何她在风波爆发时选择沉默?又为何在此刻主动出现?这场自2024年延续至今的宗家纷争,背后牵扯的秘密远比表面复杂。
故事要从2024年初说起。宗庆后,这位饮料行业的传奇人物骤然离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估值超过257亿元的商业帝国,还有三封信托文件、一个18亿美元💵的离岸账户,以及一段颇为复杂的家族往事。这三封文件,将三位此前鲜为人知的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推到了聚光灯下。他们以“同父异母”的身份,向宗馥莉提起诉讼,声称她动用了属于他们的信托资金,更在杭州法院要求确权娃哈哈29.4%的股权。事情至此,已远不止“家产之争”,而是直接挑战她作为董事长的地位与合法性。宗馥莉当时没有回应,而是选择暂时退场。
但沉默并不代表退缩,她在观察和等待。她要等的是一个时机,一个可以以“企业掌舵人”的身份,而不是“继承人”的身份发声的机会。到了2025年夏天,矛盾全面爆发:香港法院冻结了信托资产,限制资金流动,要求她对一笔超过百万美元💵的资金去向做出解释。与此同时,舆论场充斥着“掏空娃哈哈”“转移资产”“打压亲属”的指控,甚至“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敏感词汇也被抛出。宗庆后的弟弟宗泽后更是在此时站出来,指责她“自私”“无情”,甚至控诉她雇佣水军营造“一妻一女”的话术,试图独吞遗产。
这些指责让她的形象骤然逆转,从“娃哈哈公主”一夜之间跌落为“冷血继承人”。然而,真正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早在2003年,宗庆后就已设立信托账户,每位子女7亿美元💵,试图在“公平”与“掌控”之间维持平衡。他甚至留下了亲笔信,要求信托只分利息不动本金,必要时可用人民币替代美元💵。这份信不仅成了关键证据,也折射出他一贯的掌控欲。宗馥莉在父亲去世后,提交《独生子女证》等文件,以确认其唯一继承人地位,被外界解读为“抢跑”,但若换个角度去看,她其实是在捍卫自己多年来深度参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毕竟,娃哈哈并不是凭空落入她手里的馅饼,而是她从大学毕业后就一步步参与、经营、推动起来的事业。
她的学历背景同样被频频质疑。有人讥讽她的母校佩珀代因大学是“野鸡大学”,然而事实是,该校商科与法学领域长期位列前茅,宗馥莉就读的国际商务专业更是王牌课程。佩珀代因大学的官方甚至罕见发声,驳斥这些谣言。这些质疑的核心,并不是她的学历本身,而是外界借题发挥,怀疑她是否有能力引领娃哈哈继续前行。
实际上,从她正式执掌公司那一刻起,改革就已开始。她打破“论资排辈”,推行KPI考核,把薪酬划分为A/B/C/D等级;她实施股份回购,启用绩效分红;砍掉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要求竞标上岗。这些改革措施在传统企业体系里可谓“硬碰硬”,引来不少反弹。更引争议的是,她把387件商标™️转入自己控股的公司,还停产部分工厂,被指责“掏空”娃哈哈,把优质资源输送到她的宏胜集团。面对质疑,她在专访中回应:所谓“掏空”完全是误解。商标™️转移是出于合规考虑,工厂停产是为了升级改造。宏胜和娃哈哈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事实也证明,她的铁腕并非只带来阵痛。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她投入10亿元引进全新灌装线,投放10万台智能冰柜,推出20多款新品,曝光量突破40亿次,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这个老品牌。同时,她也在平衡员工利益:2024年工资总额增加了4亿元,还成立“员工维权委员会”,超过1500名员工参与。她没有选择压制,而是建立机制回应问题。
在遗产问题上,她始终强调一条底线:一切必须依法分配。她拒绝用亲情取代法律,也拒绝以退让换取所谓和解。她说,企业属于所有为它奋斗的人,而不是某个家族成员的提款机。这种立场或许显得冷峻,却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尊重。
如今,随着香港法院的禁令生效,宗馥莉必须公开信托账户,杭州法院的股权诉讼也在进行,家族纷争还未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她不再沉默,不再退让。她明确表示,不认同所谓“宗馥莉时代”,她希望外界看到的不是一个靠继承上位的富二代,而是一个正在蜕变、焕新的娃哈哈。她的目标,是让品牌在新消费时代依靠实力重新站稳脚跟。
她这次的发声,并不是一场情绪化的回应,而是一份清晰的战略声明。站在聚光灯下,她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强调一个态度:无论风波多大,她不会改变方向。未来的路怎么走,家族剧是否继续上演,还需要时间揭晓。但至少在此刻,她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