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想问一句:东方风云榜上单依纯演唱的那首作品,真的是所有人都觉得好听吗?先说明,我并不懂乐理,也只是一个普通听众,但听完整首歌,我始终觉得旋律拐来绕去、层层转折,每一句都像是要拧几个弯;歌词直白得像小学生作文;而最后那段哨音,更是刺耳难耐。虽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评论区却是一边倒的称赞,让我不禁怀疑自己的耳朵。
有网友说,这首《纯妹妹》带着强烈的“怪味”,正是单依纯遇上了常石磊的结果——他的作品几乎没有“正常”的旋律,追求所谓“现代感”,却往往牺牲了音乐的美感。听众对此并没有太多选择,因为这是东方风云榜赋予年轻歌手的舞台。
回顾一下背景:东方风云榜自2015年起,评选机制完全转型为网络投票主导的“全民选择奖”,在听众投票与专业评审团意见之间寻找平衡。到2025年第32届时,主办方更是明确提出要为“校园音乐先锋”搭建通道,邀请教育机构、音乐平台和演出机构共同参与,推动原创音乐的传播。换句话说,如今的舞台天然就是年轻人的试验场,他们追求的或许不是旋律上的“好听”,而是个性化的表达与辨识度。
然而作为听众,我看了《音乐缘计划》的现场MV,伴随舞蹈勉强坚持到一半,仍然觉得这类作品缺乏舒适感,也许这正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事实上,东方风云榜的转型已经改变了审美标准。复旦大学音乐社会学的调研显示:2025年TOP10歌曲中有78%带有实验性元素。这并非“退化”,而是音乐功能的转型——它从单纯的“欣赏品”变为“社交货币”。年轻人需要锋利、稀缺的听觉符号来完成圈层认同,即便因此失去大众化的普适性。
《纯妹妹》正好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华语音乐消费的断层:常石磊用解构和弦搭建实验室,单依纯用人声塑造赛博式的哀鸣,最终呈现的并不是传统旋律的抚慰,而是一种带有技术反叛意味的代际宣言。当那段刺耳的哨音响起时,听众的割裂也被推到极致——它象征着审美壁垒被强行击碎。
老一辈听众怀念旋律黄金时代,渴望旋律与情感的流畅;而新生代则更在意情绪冲击、符号锋芒与身份认同。全民票选机制,恰恰放大了这种差异:校园先锋带着亚文化基因闯入主流舞台,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用突兀感宣告主权。
因此,我们或许不该再以“好不好听”作为唯一标准。这场风云榜风暴的本质是审美权力的更迭:音乐成了身份认同的符号,“听得懂的人自然懂”,已然是Z世代的暗号。这并不是艺术的堕落,而是代际交替的必然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