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满筐
“后有李玉刚,前有梅兰芳。”
这句话一度是粉丝们对李玉刚的最高赞誉,甚至有人把他当作梅兰芳的接班人。可问题来了——这顶沉甸甸的“桂冠”,李玉刚真的能戴得稳吗?
当年的万人追捧,如今却成了众人口中的“跳梁小丑”。观众的包容早已不在,而他曾经的一句话,更是让梅兰芳的儿子梅玖葆到去世前都心存芥蒂。
回到李玉刚的出身,他的家庭条件极为拮据。年轻时虽考上吉林省艺术学院,但因家境贫寒,连饭都快吃不上,不得不放弃学业踏上谋生之路。离家时,他没有告诉父母,只带着200元钱和一只行囊,孤身一人开始追寻未来。
19岁的李玉刚到了长春,没有手艺,只能在餐馆当服务员,或者在舞厅里打杂。然而心底的音乐梦想却从未熄灭,他常在小歌厅演唱,把唱歌当作维持生计的手段,却没想过要一辈子靠它吃饭。
后来,他尝试经营家政公司,幻想发家致富。结果因缺乏经验赔得精光,只得重回歌场。这一次他下了决心,要在音乐路上坚持到底,并利用碎片时间钻研唱功。
机缘巧合下,他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用真假声切换完成男女声的表演。这种独特风格,让他在2006年登上《星光大道》,并最终拿下年度季军,自此开启了歌手生涯。
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便是《新贵妃醉酒》,他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耳目一新,粉丝们如痴如醉。但褒贬之声也随之而来:有人称赞创新,有人却觉得这是对京剧的“亵渎”。喜欢他的人,甚至拿他与梅兰芳相提并论,喊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口号。起初大家只当作玩笑,毕竟差距明显,可没想到后来的一句话,却彻底点燃了矛盾。
2012年,他在央视的一次活动中,当着梅玖葆的面公开表示:“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一番话立刻惹怒了梅玖葆,当场拂袖离席。
要知道,京剧极为讲究师承与门派,梅派更是如此。李玉刚既没有拜入梅门,也未受过正统训练,他的表演更多是戏曲与流行的结合。对于行外人或许惊艳,但在真正的梅派弟子眼中,却只是个“模仿者”。他却自称代表人,这自然被视为对梅派艺术的冒犯。
要想成为京剧名角,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从小练童子功,下腰、劈叉、翻跟头样样得做,嗓音训练更是残酷。李玉刚没有经历这些,却贸然自诩“梅派代表”,怎能不令人愤怒?梅玖葆甚至觉得,这是对父亲一生心血的亵渎。
这件事之后,李玉刚的事业遭遇重创。网友群起而攻之,骂他“不要脸”。最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在梅玖葆生前登门致歉。2016年梅玖葆去世,他才在公众场合表达歉意,却已为时过晚。
据说,他曾写过道歉信托王昆老师转交,但王昆明确表示,这种事要亲自去做。然而李玉刚误以为对方不愿原谅,便迟迟未行动。结果等到机会彻底消失,才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弥补。
如果当初能早点道歉,不论对方接受与否,至少不会让声誉跌至谷底。但他错失了最佳时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如今,他的形象从“神坛”跌落,正是因为那句轻率之言。明明有条件用独特唱法去传承传统文化,却非要将自己标榜为“梅派代表”。结果不仅惹怒了专业圈,也被认为是在侮辱梅派艺术。
不可否认,他的唱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审美,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但京剧重在门派与传承,不是一句自封的“代表”就能取代的。
李玉刚口碑下滑,并不是外力打压,而是他自己一步步造成的。粉丝的吹捧可以一时,但若真信以为真,就只能换来如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