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娱乐圈️里能像张嘉译这样一路走出来的人,真不多。
他既不是俊朗到让人一眼惊艳的小鲜肉,也没赶上流量时代的风口红利。偏偏凭着一张极具生活气息的“接地气的脸”,再加上那种“一步三晃”的独特走姿,硬是在中年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叔圈顶流”。
然而,鲜有人知,那标志性的走路姿势,背后藏着病痛。为了祈求健康,他甚至将艺名中的“译”改成了“益”。这不仅是对观众的一份交代,更是他对未来的一份心愿。
张嘉译原名张小童,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与文艺毫无关联。按理说,他的人生应当平凡至极。但命运的轨迹在他17岁那年改变了——北京电影学院来西安招生,他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结果竟意外考中。
可惜,他既不英俊,也无特殊才艺。上学时连跑龙套的机会都不多,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出头,他就因长相“不够时髦”而被安排演“孩儿他爸”。更惨的是,没有替身的时候,他得亲自上场,一摔就是几十遍。年轻时只知拼命演戏,丝毫没在意身体的损耗。那时留下的伤,后来发展成折磨他半生的强直性脊柱炎。
十年沉浮,他终于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辈子只能困在龙套里。于是,他孤身去了北京,开始北漂。地下室、馒头、群演,这是无数北漂演员🎭️的日常,他也不例外。几乎要撑不下去时,遇到了贵人——投资人杜珺的父亲。杜父赏识他,拉他参演《澳门儿女》,他也因此结识并与杜珺成婚。那部戏让他摆脱了跑龙套的命运,可事业与婚姻并未兼得。杜珺曾公开说“张嘉译能有今天,全靠我爸”,一句话让他背上了“软饭男”的标签。自尊心极强的他,最终选择离婚。
离婚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拼命。2008年,导演滕华涛邀请他出演《蜗居》中的宋思明,一炮而红,成为全国观众心中的“叔圈硬汉”。更重要的是,他在片场遇见了王海燕。最初,两人因改词意见不合差点闹翻,但张嘉译后来主动道歉,逐渐走近。王海燕早已是实力派演员🎭️,声名在外,却愿意默默支持他。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懂自己的人。
2012年是他的高光时刻。凭借《悬崖》,他拿下华表奖和飞天奖最佳男演员🎭️。那一年,他还有《心术》《沉浮》《营盘镇警事》多部佳作接连播出,从此跻身荧屏中坚。之后,《一仆二主》《急诊科医生》《白鹿原》《少年派》……无论正剧还是都市剧,他几乎无短板,成了观众心里稳重可靠的代表。
荧屏上,他气场全开;现实中,他却与病痛共存。强直性脊柱炎像一把钳子,死死卡住他的脊背,让他直不起来。早些年他仍坚持每天用热水冲脊柱缓解疼痛,可随着年纪增长,病情加重,连站直都成了奢望。观众以为他走路带风,是刻意营造的气势,殊不知那是病痛逼出的姿态。
有人在海南偶遇他,满头白发,神情憔悴,身体微弯。那个曾意气风发的“叔圈顶流”,走起路来已显得吃力。钱可以挣,奖可以拿,可身体垮了,所有荣耀都会被打折。
他得奖时意气风发,可后台换衣时,腰早已直不起来;他拍戏时气场十足,可收工后只能依靠热水缓解疼痛。命运从未亏欠,只是换一种方式收回。张嘉译的经历,便是这句话最真实的注脚。
如今55岁的他,已很少站在台前,而是转向幕后,用另一种方式坚守热爱的事业。观众怀念他的角色,而他每天都在与“不死癌症”赛跑。财富和名声皆有,但他最奢侈的愿望,不过是能无痛走上几步路。
张嘉译的故事提醒世人: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底牌。愿他能在病痛之外,继续拍戏,继续生活,哪怕步子慢一些,也能走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