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宏大叙事的尾声里,《归队》以一种克制而坚韧的笔触,揭示了时代的脊梁并非由光辉英雄铸就,而是由那些在绝境中仍坚持信念的小人物们撑起的。无论风雪如何肆虐,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与敌人斗争的决心,这份坚持与勇气,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时代精神。
整部剧的核心,是对几位生还者共同命运的细腻勾勒。镜头把焦点投向从不起眼的山野到大时代的节点之间,那些个体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情感线。抗联的小队在战火中被大部队失联,被困在高山深谷之间,面临日军步步紧逼的现实压力。他们彼此扶持,用一个个微弱却坚定的信号,尝试在山下树上留下集结的标记,哪怕明知前路充满危险。
剧情的推进,始终绕着这几位角色展开。枪声嘈杂过后留给观众的,不只是生死存亡的惊惧,还有在困境中对信念的执拗坚守。这种群像式的呈现,与以往的抗战剧大多热衷于高光英雄的叙事不同,拒绝把角色神化成单一的铁血形象,而是把他们的脆弱、饥饿、迷茫,以及在艰难局势中仍然维系的尊严,揉进了日常的举动与选择之中。
不过,剧集的呈现也引来不少争议,最核心的批评指向袁姗姗所饰演的兰花儿这一角色。剧中她为了给女儿送饭偷偷出村,当她娘子身亡、追击到林野之时,情感的处理被部分观众认为过于外放,未能与角色所处的抗日年代氛围相契合。在情感表达上,普遍的期待是尽量克制、隐忍的悲痛转化为行动,而不是在镜头前显得过分情绪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蒋欣所饰演的“大阔枝”这一角色。她以自然真实的气质,在乱世之中游走,暗地里为抗联提供支援,尽管戏份不多,却以稳健的表演和鲜明的江湖气息,迅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她对角色内在情感的把控,同样出色。当她得知高云虎是抗联战士时,眼神的坚定与决断,仿佛将谨慎与勇气融为一体,拒绝再给对方任何不安全的空间。
关于演员🎭️的面部呈现,影片也引发了关于“自然美与真人感”的讨论。与蒋欣的自如相比,袁姗姗在镜头前的特写常常让观众注意力偏离剧情,部分观众将这一点🕐️归因于她在角色设计上的面部呈现过于“人造感”——过高的鼻梁、眼线与微笑唇的组合,在一个强调朴素年代感的剧集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长期被视为“科技美颜”的脸部表现,在需要接地气的剧集里,容易让观众产生出戏感。
在美学与演技的讨论之外,张艺谋关于“演员🎭️不应动用整容来改变面孔”的观点,也在观众中被反复提及并被视作对现象的一种警醒。现实与屏幕上的面孔对比,常常让人意识到“原生态”的表演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保留了更真实的情感起伏与环境映照。
至于剧集的反思性问题,或许每个观众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问,袁姗姗是否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也有人觉得,正是这种争议,使得角色与剧情获得了更高的讨论度与关注度。无论结局如何,最值得肯定的是,《归队》在塑造小人物群像、呈现战时人性与信念方面,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观剧体验。若以“真实与坚韧并存”的标准来评判,它在抗战题材的表达上,已经走出了一条值得被长久回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