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现今TVB的大片花旦供应链正逐步变得吃紧,内部能承担主角🎭️与领衔戏份的“自家出身”女艺人日益稀缺,外援艺人反而频繁成为叙事核心。这也让公司在选角上被动地开始依赖外来知名度,而自家的“亲生女”资源则越发显得边缘化。
具体来看,目前50岁以上的本土出身女艺人,真正能撑起正剧大旗者,寥寥无几。据统计,50岁以上的“自家出身”女艺人仅剩三位,分别是陈炜、樊亦敏以及汤盈盈。三人中,樊亦敏和汤盈盈长期处在处境剧《爱回家之开心速递》的拍摄环境里,正剧机遇相对稀少。因此在能独立担纲正剧的50岁以上女艺人里,只有陈炜一人独当一面。
陈炜如今已成为TVB的当家花旦之一。近些年她陆续参演了多部大型剧集,角色呈现相对多元,更具舞台张力。随着最近《巨塔之后》的播出,外界对她在今年视后竞争中的期待有所升温:她在剧中的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充满不可预知性,具备较强的发挥空间。然而最终能否让公司高层认可并授予奖项,还要看大局的意愿与规划。
至于樊亦敏与汤盈盈,显然是曾励珍看中的人选。毕竟《爱回家之开心速递》也是由曾励珍打造的王牌剧集,两人常年在剧中担当核心角色,自然被视为“本系派系”的代表。更关键的是,曾励珍掌管本土剧集的制作,因此这两人很难在合拍剧中获得稳定的主角🎭️机会。但近年来TVB自制本土剧日渐稀少,曾励珍的权力也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似乎有一种被架空的迹象。
在年龄段的分布里,50岁以上的女艺人多半承担母亲式或家庭角色;但TVB如今的“大花旦”储备并不充裕,陈炜近来更偏向塑造职业女性♀️、干练强势的角色形象。由此可见,近一两年间,TVB的新大制作合拍剧几乎呈现出“外援一统”的格局。
再看40岁以上的花旦阵容,数量相对多一些,但真正能承担主角🎭️的仍然不足。可选的知名人选包括黄翠如、陈自瑶、姚子羚、陈敏之、傅嘉莉、谭凯琪以及蒋祖曼这几位。但现实状态各不相同:黄翠如刚刚产子,短期内无力参与高强度拍摄;陈敏之正在向带货直播方向转型,影视剧产出明显下降;陈自瑶、傅嘉莉等人多为配角配置,显示出TVB仍然紧缺能胜任“大花旦”的关键人选。综合来看,40岁以上的“能担大项”的人手,也未能形成稳定的强势梯队。
因此,在最近的一两年里,TVB新开拍的多部大制作合拍剧,几乎呈现出“外援为主、内生为辅”的格局。像宣萱、佘诗曼、杨茜尧等人都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和观众缘。尤其是在TVB尝到《新闻女王》走红的甜头后,愈发倾向于走“外援模式”:本家“自家出身”女艺人反而参与度下降,甚至沦为配角,难以承担主线。
不少人可能不理解,TVB为何不多捧自家艺人?其实原因也在于市场的现实。如今的合拍剧需要与内地平台对接的资源与效应,但内地平台对于TVB的“新花旦”知名度与演技水平并不买账,亦非慈善机构。因此TVB只好持续补充具备一定知名度和观众基础的离巢艺人回巢,来满足主线角色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TVB如今确实“缺人”,而缺的恰恰是能抗住整部剧场景与情节冲击的大花旦组合。就算出现一些非“亲生女”艺人具备拍剧与担任女主角🎭️的潜力,但把他们凑在一起,也难以填满TVB对大规模正剧的需求,顶多勉强凑出不到10位左右的实力梯队。
简而言之,TVB正处在一个需要重新整合内外资源的阶段。内部核心大花旦的断档与外援的强势回归,正在重新书写 TVB 的选角逻辑与叙事生态。若要真正实现自家艺人的强力回归,或需要在薪酬、晋升路径、剧集分工、以及“本土化与合拍化”的协同机制上,做出更具前瞻性的系统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