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首都剧场欣赏了濮存昕主演的《李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今年得知冯远征主演的《杜甫》上演,我毫不犹豫购票入场。然而观演之后,却感到失望不已。虽然两部作品同出一位编剧之手,但质量的落差实在天壤之别。
宣传资料显示,《杜甫》是郭启虹2019年的作品。但我依稀记得,早在2015年国庆期间,我就在北京地铁广告牌上见过这部戏的宣传,当时同样是冯远征主演。那时我甚至打电话想订票,却被告知假期场次早已售罄。也许记忆有误,但无论如何,这次终于看到了。然而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甚至有点“砸”了北京人艺的招牌。
问题首先出在编剧定位模糊。他的确想借诗歌为底色,展现杜甫悲怆的一生与乱世百姓的苦难。剧中让我唯一觉得有力量的片段,是那群被迫征兵的壮丁,通过他们表现了杜甫“三吏”“三别”的意境。但除此之外,编剧的野心过大,拼命往剧中塞进各类元素,最终导致作品像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忽而极端诗意,忽而市井俚俗,风格割裂。尤其结尾,大段冗长独白夹杂无聊的插科打诨,让人心神俱疲。
更糟的是,人物台词与形象脱节。本应庄重的历史人物,却硬塞进东北口音的俏皮话。李白在幻境里说出“人生得意须尽欢”,尚算合乎其人,但高适一句“想不明白就别想了”,还拖着东北味儿,瞬间把莎士比亚式的独白拉成了二人转。最后杜甫接受牛肉、倒地而亡,本应沉重肃穆,结果台上有人调侃“撑死了?”——所有铺陈的悲情都被彻底毁掉。
我理解编剧想讨好观众,插入“包袱”以博笑声。但问题在于,喜剧与正剧的基调必须统一。郭德纲演《济公》可以满口包袱,因为本就是笑剧;可演《包公案》时,他不会插科打诨,因为人物不容轻慢。如今在《杜甫》中强行安插俗气玩笑,反而让作品格调尽失。
除此之外,剧作的叙事也乏善可陈。六幕戏下来,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线,场景与场景之间缺乏逻辑衔接。话剧最重要的是讲故事,而这部作品却如同散乱的片段拼凑而成,缺乏起伏与张力。
再说表演。梁丹妮在舞台上频繁加入戏曲化的身段,本意是增加表现力,但在话剧舞台上显得十分突兀生硬。冯远征则恰恰相反,似乎投入不足。一些关键情绪爆发的场景,他没有使用舞台腔,而是像日常对话一样仓促表达,语速过快,常常吞字,缺乏节奏感。这种随意表演若出现在大学生社团舞台尚属正常,但冯远征身为人艺院长,久经舞台磨练,却交出如此“糊弄”的表现,难免让人怀疑他并未用心。
我曾在《哗变》中见过他端坐舞台,一段独白字字清晰、抑扬顿挫,气息与节奏把控极佳,令人叹服。即便是我并不太认同的《张居正》,他最后的独白仍然震撼有力。由此对比,这次在《杜甫》里的懈怠更显刺眼。舞台表演需要“端着”,需要用气息、节奏去传递张力,而不是日常随口一说。这部戏偏偏大量依赖争吵与独白,他却没有拿出应有的功力,显得敷衍草率。
综上,《杜甫》不仅剧作本身支离破碎,演员🎭️发挥也未尽全力。对北京人艺而言,这样的作品实在难以服众,更让人怀念当年那部令人惊艳的《李白》。